浙江工业大学是东部沿海地区首所省部共建高校、首批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和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生物工程学院是浙江省首个和全国较早设立生物工程学科与专业的学院,在国内外生物工程学术界和产业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近年来,现代生物产业学院对接浙江省“万亩千亿”产业中的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与5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建设,努力在“产学与产教”“知识技能与产能”等着力点实现对接和融入,形成了“专业学院+产业学院”“两院”闭环融合的育人体系,为破解供需“两张皮”现象提供了路径。 紧抓人才共育“共赢点” 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学院紧抓人才共育这一“共赢点”,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机制,实现资源共享、职能互补、需求对接。 学院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专业学院+产业学院”的“一体两翼”闭环融合育人体系。其中,“一体”是指将培养、使用创新型人才作为产业学院和专业学院的共同目标,围绕“四个结合”,打通“知识—技能—产能”的办学路径;“两翼”是指以“专业学院”为左翼(立德树人,以培养研究创新能力为主),以“产业学院”为右翼(知行合一,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点—线—面—体”协同,研究创新能力递进式培养(科研启蒙→课题参与→项目实训→系统探究),工程实践能力互动式培养(工程认知→实践求证→工厂实训→系统实战),“一体”和“两翼”螺旋推进,打破校企间的“围墙”。 “三个共建”加快人才培养 学院按照“产教融合、专业对接、课程衔接”的思路,通过特色产业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实施校企“三个共建”。 一是校企共建“生物医药产业产教融合创新班”,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专业、企业“双元”培养。 二是校企共建“药物智能设计”“生物反应器”“细胞工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深度融合,构建良性互动、多元共赢的工程教育新生态。 三是校企共建教学项目和实践实训平台,引入“双导师制—双主体制”,建立一支具有企业背景、教学与科研积淀深厚的教师队伍。 通过“三个共建”,学院将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科研资源融合配置,形成了集项目产出、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创新创业、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办学格局,为打通地方区域的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作出贡献。 “互动+联动”深化产教融合 在“专业学院+产业学院”育人体系的框架下,学院基于多学科整合的资源优势,以“大师引领、大平台支撑、大项目引导”的理念和思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互动与联动,促进与产业集群的无缝对接。 一是学院将理论引入产业实际、生产实践案例,运用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团队学习法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提升课程的“两性一度”。二是学院以校企共建的生产线(校中厂)、教师工作站(厂中校)、工程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科创实验室等为育人载体,设置学科交叉课程模块,组建跨学科专业创新班,开设“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生物系统建模”“生物智造”等新的学科交叉课程,为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学习提供新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学院强化后段集成创新能力培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实践育人,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和渗透。 近年来,通过教育教学资源的深入融合和“专业学院+产业学院”育人模式的逐步完善,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研、生产与竞赛项目,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部分学生迅速成长为行业拔尖创新人才,多人在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医药企业担任技术骨干,一系列教学成果更是推动学院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生物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吴石金 薛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