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老师小传: 文久江,正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岑河中学物理教师,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首批“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获奖者,北京师范大学第四届“明远教育奖”实践类奖项得主。写作出版《活物理教学实践探索》《“有用 有趣 有探究”的活物理教学》等四部教育专业著作。
|
|
扫码观课 《声的利用》 执教者:文久江
|
眼界、境界的不同,导致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不一样,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质的变化。做“教师”工作,也是如此。 我在学校教“书” 三十年前,我回到家乡学校任教。暑假里,一个刚初中毕业的亲戚家小孩和我谈起他的老师,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说有一次上晚自习时停电了,这个老师竟然一字不差地把课讲完。我被他言语中的无限崇拜触动了,在此之后,我上课之前总是认真备课。那时年轻记忆力好,备课就是认真阅读课本,背得滚瓜烂熟,现在想起来,那时真有些不求甚解,总是期盼遇到晚自习停电,以便大展身手。20世纪末的乡村学校,停电是经常的事情,点蜡烛自习是常态。我上课遇到停电时,就不让学生点蜡烛,而是继续讲课,看到学生崇拜的眼光,我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除了熟记课本,在周一到周五的每个夜晚,我都会认真翻阅各种练习册初选习题并做上记号,周六再次精心选题,周日刻写下周要用的十张试卷,周一中午偷偷跑到教导处,把刻写的蜡纸印制成试卷,之后的周二到周五再占用两个午休时间为学生讲解试卷。那时乡村学校使用的是老式手推油印机,一个人推、翻、换油墨、换蜡纸,常常搞得满身油污。这样反复地印题讲解,我坚持了很久,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没有让我失望,有了明显的进步。 工作的头几年,别人问起我的工作,我回答:我在学校教“书”。那时还自以为要把“书”教到极致。现在想想,不过是“教教材”,这个教材是学生使用的课本和练习册。上课基本是独自讲课讲题,学生默默地听,再大量地做题。别的教师在“照本宣科”,我自认为不“照本”,甚至有些洋洋自得,但殊不知一味地背教材、做习题其实也是在“宣科”。 我在学校教“学” 对学校工作熟悉后,有人问起我的工作,我回答:我在学校教“学”。教书是以“书”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工作前十年,我也一样,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知识传授的故事。我的教学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是新世纪开始的新课程学习。那年,人教版物理新教材的编写者到我们这里来与一线教师会面,我作为学校唯一的学科教师学员参加。培训结束时组织方突然要求,学员要转变角色,作为辅导教师对本校的学科教师进行一轮培训。我慌了神,急忙认真整理笔记,广泛搜寻相关资料学习。彼时,我的工作、学习开始由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我也不由得开始反思,以往那种加班加点式的教学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帮助、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的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上,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除了日常的观察,更应该有意识地多接触学生,与之交心谈心,了解其学科知识储备与身心状态。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老师的热爱,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那时学校家属区和教学区是融通的,除了吃饭睡觉,我基本上都是和学生在一起,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教“学”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教材。教师的思想境界、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已经成熟,看教材都是已知内容,而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则都是未知知识与新问题,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已知知识出发解读教材。生活地区、就读学校、出身家庭的不同,决定学生学习资源的不同以及知识建构背景的差异。教师需要将大量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以致用。我大量采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如砖头、瓦块、沙子等进行实验,将家中的电风扇、电暖器、热水壶等搬进教室,让学生在操场测量“平均速度”,在树荫下追寻“光的知识”,在球场上学习“力”。 教“学”要通过合适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接受学科知识并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负责学校课堂改革工作多年,常常通过网络和实地考察学习多家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的经验,学习、模仿、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摸索出适合校情的课堂模式,就我所任教的学科,提出了“活物理”教学的主张,创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质疑—检查反馈”的“四三三”课堂模式。课堂上我不再唱独台戏,而是想方设法把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习兴趣、培育学习品质、提升学习能力,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我在学校做教“师” 现在,有人再问起职业,我会骄傲地回答:我在学校做教“师”。教师要促进学生的成长,除了通过“言传”之外,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自身专业成长的事实“身教”学生,师生相互促进,实现教学相长。自学与教人实质上均是在学,教者时时处处的一切举止,无不是在自学,也无不是在教人。 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自觉学习者、终身学习者。常常听别人夸我优秀,其实我只是善于学习。工作至今,我从未间断过阅读报刊书籍,不断提高教育素养,增强自身修养。我向身边的人学习、向专家学习,在互联互通的时代,我更会通过网络学习。这些年,除了不放弃每一个现场课堂观摩的机会,我还喜欢在网络上观摩课例,每年通过网络观课不少于50节次,从别人的课堂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学习着、模仿着,进而进行微创新。 真正的教师一定是教育研究者,课前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成立工作室时,我对成员提出了一项阅读要求:每学期必须将本学段的全部教材(含课标)至少通读一遍。作为学科教师,不只研究本学科、本班的微观,还要研究教育的宏观,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把自己从一名学科教师变成教育工作者。 真正的教师一定是教育实践者。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课堂教育教学实践。教师上课不能关起门“自娱自乐”,要敢于“打开门”上探讨课,要敢于“走出去”上公开课,学生之外的任何人来听课,与常态课肯定会不一样,你一定会把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设计得恰到好处。参加工作后很长一段时间,区教研室视导学校,我所任教的学科基本上都是由我上公开课。这些经历都让我受益匪浅,努力使自己的常态课接近竞赛课、观摩课、公开课。 真正的教师一定是教育反思者。我购买摄像机录制自己的课堂,然后反复观看,寻找亮点与不足。每节课后还用文字整理课堂实录,根据优点与缺憾反复修订教案。课后反思是教师自身获得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最好途径,真正的教师就是在不断地学习、研究和实践中,成为自己的教“师”,从而学会教育、学会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这可能就是于漪先生那句“我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真正的教师一定是教育创造者,在创造学生美好未来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出丰富而精彩的教育人生,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目标。在送走一届届学生的同时,我也不断成长,从区骨干教师、区明星教师,到市骨干教师、市明星教师,再到省特级教师、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小学高级教师。 从教“书”,到教“学”,再到教“师”,其实是一名教师自我成长的必由之路,愿你我都能够成为真正的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