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也是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的重要原则。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师潜心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科学评价人才的评价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事关我国教育发展方向,要强化目标导向,把握好一体化运行机制、综合评价机制等重要着力点。 紧扣培养时代新人,强化目标导向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新人的人本目标。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把人的解放同人类的解放置于互证视角进行分析。一方面,明确了人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这是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批判和超越。马克思不仅强调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还强调人的现实性。在阶级社会,人的现实性主要体现为人的阶级性。由此,现实的人的解放是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下实现解放。由于资本具有超时空的属性,无产者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另一方面,无产者的解放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解放,需要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自觉认识到自己作为自由人的存在和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存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教育的人本价值取向从观念存在具体化为现实的制度。同时,将制度化的人本教育观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方向。 让党放心,是时代新人的政治目标。从教育的政治属性而言,让党放心和德育首位是同一含义的不同表达,本质上是一致的。其一,培养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的政治态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二,培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意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面对“两个大局”交织激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自觉担当起新时代的使命,是时代新人重要的政治素养。 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是时代新人的成才目标。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要求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有理想,是指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敢担当,是中国青年的特质。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青年一直走在中国社会变革的最前列,勇当先锋、勇挑重担,既不做享乐主义者、坐享其成,也不做逃跑主义者、畏手畏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业,面对数不清的艰难险阻,没有现成的模板和前人走过的足迹可循。青年要不断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这项伟大事业作出新贡献。能吃苦,是面对挫折的意志品质。青年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肯奋斗,是青年面向未来的积极态度和乐观精神,也是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坚持系统观念,健全一体化运行机制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也是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的重要原则。 要健全课堂教学衔接机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引导各门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协同效应。 要健全教育体系“三全育人”机制。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完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全过程。 要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机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关键是把握学生的成长性,以个体人生发展的阶段性为基础,遵循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育要求,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空间教育协同运行机制。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网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也是链接家庭、学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空间教育协同运行机制,要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要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 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完善综合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指挥棒作用发挥好了,立德树人就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行。立德树人评价既是目标管理评价,也是效果评价,还是过程评价。目标评价和效果评价是多维度的评价,涉及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社会效果和个体效果。过程评价则包括即时、短期、中期和长期评价。要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师潜心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科学评价人才的评价机制。 当今社会,重视智力因素培养是教育的基本取向,不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程度都相对不足。完善“五育”并举的教育发展评价体系,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当务之急。“五育”并举的评价机制,使成才与成人得以统一,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要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变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倾向,尊重教育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体化的育人理念和育人实践需要一体化的评价机制来保障。即时评价表现为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等,是教育教学效果的现场评价。不同学段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实现。多年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了不同的价值目标。家庭期待子女成龙成凤,学校教育通过考试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社会用人单位以职业能力为基本标准进行素质评价。家庭的成才目标、学校的应试教育、社会的市场要求之间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何建立起衔接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学段,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主体的全时段评价机制,是摆在教育系统面前的一道难题。要进一步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立德树人评价机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作者单位系中山大学。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发展阶段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研究”[21JDSZKZ04]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