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8 星期三
百色学院
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的思政课堂
李凤玉

  百色学院立足老、少、边、山、库地区办学,积淀了特色鲜明的边关文化资源,在课堂教学、学术研究、艺术教育、社会实践等环节挖掘和利用边关文化育人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构筑新时代边关文化育人高地。通过实施“一室一品”工程,充分利用边境守边戍边的鲜活事例,找准边关故事与思政理论教育的结合点,让边境守边戍边故事从历史深处走进当代实践。

  将思政课堂“搬”到边境一线

  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思政教育从来不是纸上谈兵,百色学院将思政课堂“搬”到边境一线,打造行走边关的思政课——界碑微课。以“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校师生开设微课:戍边民兵先进事迹宣讲会、国防安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报告会、国防民兵哨所上学习课、民兵烈士墙前情境课、靖西市汉邦村乡村治理实践课、边境公路上的兴边富民课……在一节节边境线上的思政课中,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让思政课更加可感可知、生动鲜活,做到课程内容“有形”呈现、学生“有感”共情、教学“有效”提升,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拓宽了学校的德育途径,加深学生对思政学习知行合一的理解。以“跟着民兵叔叔走边境线”研学的形式开展思政课,让学生感悟戍边民兵日夜坚守的执着与信念,也让学生深刻领悟到青年一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使命,从而自觉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厚植家国情怀,提高自身素质,锤炼过硬本领,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将卫国戍边英雄事迹融入教学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行走在边境线上的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那坡县合力推动的大学生思政教育项目,立足那坡县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新时代戍边守边的事迹,讲好广西各民族戍边故事,展示新时代戍边群体献身边疆的爱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激发青年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在“百色戍边民兵集体”典型代表先进事迹宣讲会上,“最美奋斗者”凌尚前等来自那坡县边防线上国防民兵哨所的戍边民兵讲述了戍边故事。他们当中,有的守边疆43载,有的常年深夜蹲守抓捕走私罪犯,还有三十八年如一日的烈士陵园守陵人……他们一心向党、为国守边、无私奉献、不改初心,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边防线上,诠释戍边民兵集体对祖国的赤胆忠诚,以及舍小家为国家的献身精神。戍边民兵集体走进高校思政课堂,是开拓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与边境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讲台的实践,深化思政教育守正创新,在青年大学生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培养爱国情怀,更加自觉投身到边疆民族地区及国防建设之中。

  挖掘守边戍边口述史料

  强化学生使命担当

  口述史作为一种口头的、有声音的历史,它是对个体或某个特殊群体的回忆和生活经历的记录。口述史不仅可以丰富史料的收集,而且可以为历史研究提供更为生动和丰富的描述。参战民兵口述史蕴含着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其生成机理在于通过微观“自下而上”的方式,构建出参战民兵与大学生“跨时空”的教育场域。参战民兵口述史与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融合,需坚定正确的思想方向、营造情感的感染性场域、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丰富课程建设、拓宽传播渠道、创新实践活动,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体系,以此提升新时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为在思政课堂上真实记述和展现广西各族人民保卫边疆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百色学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组织骨干教师开展参战民兵口述史研究的项目实施,组织师生与广西那坡县合作开展参战民兵口述史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门开设“参战民兵口述史”宣讲场馆,收集参战民兵的功章、老物件,整理他们的战斗故事、创业历史,建成峥嵘岁月、参战记忆、荣耀勋章、主题教育等展区。让学生深刻理解参战民兵在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戍边事业的坚定执着。通过学习民兵英雄的事迹,激发学生对边疆各族人民勇于担当、敢于拼搏的精神境界的敬意,并传承他们不怕牺牲、舍家卫国的献身精神。同时,确保红色记忆、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不断延续,激励学生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百色学院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边关文化资源铸魂育人,构建边关文化资源铸魂育人格局,深挖边关文化资源铸魂育人价值,打造边关文化资源铸魂育人课堂,强化边关文化资源铸魂育人实践,将边关文化元素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用边关文化资源上好“第二课堂”,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本文系新一轮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代码:0305]阶段性成果)

  (李凤玉)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