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星期二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构建实施G—STAR乡村教育帮扶模式
熊华军 贺玲 张晓梅 杨定玉 李怡明

  2020年9月以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广师大”)聚焦广东省河源市五县二区乡村教育现实需求,经过5年落地探索,成功构建并实践了G—STAR乡村教育帮扶模式。该模式以管理协同(G)为坚实基础,以数智赋能(S)、共同体构建(T)、案例推广(A)、任务驱动(R)为关键撬动点,为河源市乡村教育注入了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管理协同

  在宏观层面,广师大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具体责任人、基础教育学院院长担任秘书长、各二级学院院长作为办公室成员的乡村教育帮扶工作专班。与此同时,学校创新实施乡村学校“博士校长”计划,精心遴选约10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教师,派驻至乡村学校担任“博士校长”,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专业引领作用。

  在中观层面,广师大建立起高效的“1+1+7”指挥体系。具体而言,选派1名教师借调到广东省教育部门,专职协助帮扶工作的政策对接;选派1名教师在河源市教育部门挂职,负责与各县区教育部门的日常对接;在河源市五县二区分别选派一名博士教师担任帮扶队长,共计7名博士教师分区域负责乡村学校“博士校长”工作的推进。

  在微观层面,广师大以学科为平台组建“1+1+3”课改突击小队。根据学校专硕点学科专业,按照“1+1+3”的方式组建10个学科门类课改突击小队,突击小队由“1名院长+1名教授+3名博士”组成,定点帮扶乡村学校课改教改。

  数智赋能

  在理论建构方面,广师大深度调研河源市46所乡村学校、集中访谈100余位教育管理者,因地制宜制定县域数智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县域数字化课堂改革教研制度和配套指导手册,与河源市教育部门联合开发《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学应用案例教程》,为乡村教育数字化改革提供系统化理论指引。

  在实践创新层面,广师大通过“线下送教+云端研修”双轨并进的方式举办系列培训,分层实施校长数字化领导力、学科教师教学法、平台实操等专题培训,累计开展数字素养专题研修34场,覆盖教师4647人次,开发配套视频教程81个、应用指南2套,形成“诊断—培训—跟踪”的教师专业发展闭环。

  共同体构建

  托管共建。广师大与河源市教育部门签署了委托代管框架协议,成立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教育集团,直接托管3所薄弱学校。广师大还遴选了一名全国优秀校长担任教育集团总校长,并安排博士教师到集团校担任副校长。广师大校长戴青云表示,集团校的目标是在5年内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的优质品牌学校。

  辐射带动。通过牵头实施结对帮扶、骨干教师交流与常态化联合教研,广师大成功引导创建了20余个城乡教育共同体。为凝聚教共体发展愿景,广师大专门为教共体校长组织了三轮高层次“一校一品”专题培训,先后赴广州、珠海、南京等教育先进地区进行实地研学。

  整合优化。针对县区小规模教学点多、分散,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广师大探索出的片区化办学模式已在紫金县全面铺开,共优化整合教学点108个,设立片区中心校53所,涉及学生4546人。其中,紫金县蓝塘镇中心小学入选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

  案例推广

  广师大围绕“四个数”打造乡村学校帮扶亮点,具体包括:推进“数字乡土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促进本土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建设“数智课堂”,探索助教智能体、零成本学生终端等“人工智能+课堂”应用;开展“数心课堂”,依托数字化手段提升乡村学生心理素质;实施“数智中高考备考”,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诊断学情,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

  广师大围绕“五个一”凝练乡村学校帮扶经验,具体包括:实施“一县一策”,为每个县区量身定制教育发展规划;推进“一地一计”,通过顶岗支教确保国家课程方案在乡村学校有效落地;开展“一校一品”,帮助乡村学校凝练办学特色,打造教育品牌;建立“一科一研”,构建市县校三级联动的学科教研共同体;落实“一技一培”,针对乡村教师实际需求开展课改教改技能专项培训。

  任务驱动

  围绕学校布局优化、创新创业标准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学业提升、课堂改革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校长领导力提升、特殊群体关爱八大核心任务,广师大通过工作专班定期调度、实行任务清单管理、坚持月度推进例会、开展专项深度调研等方式,确保每一项任务都有部署、有跟踪、有反馈、有成效。

  目前,G—STAR乡村教育帮扶模式已覆盖河源市五县二区,帮扶校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均得到明显提升。该模式所形成的成功经验,已开始向梅州、惠州、揭阳、汕尾等地的学校推广。基于帮扶实践的相关研究获批广东省社科项目等,荣获广师大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一等奖,已出版“一校一品”系列专著10部,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

  (熊华军 贺玲 张晓梅 杨定玉 李怡明)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