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四维联动”,即规范思政课教师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制度、运用“教材+活页”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在文化育人中拓展思政课的广度与深度、在实践育人中升华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知与认同联动方式,促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规范思政课教师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制度 学院建立了常态化思政课教师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制度,要求思政课教师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以专题形式开展集体学习,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并创新性探索了“会议集中研讨+专家指导+教研室研磨”的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机制。如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学院举办了相关学术研讨会,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集中研讨。学院“知行讲堂”先后邀请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知名专家就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专题讲座,深化师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各教研室集体研磨,分章节寻找融入点,形成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建议,有效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 运用“教材+活页”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学院积极探索“教材+活页”的方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活页优化教学内容,及时回应学生对理论知识、社会热点等方面的问题,以活页形式处理教材内容变与不变的关系,形成“教材+活页”的教材内容体系。学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结合学生的困惑点和社会热点,打造了“全面从严治党”“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承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乡村振兴”等12个教学专题活页,作为统编教材内容的有效补充,做到了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切实提高了教学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在文化育人中拓展思政课的广度与深度 学校作为航空特色鲜明的航空类院校,坚持航空文化育人,紧扣航空类院校鲜明的航空文化特色,充分挖掘航空文化蕴含的航空报国红色基因和价值内涵,构建了以“忠诚、奉献、创新”为导向的航空文化育人内容体系。同时充分利用所在地域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深挖特色文化资源中的思政元素,积极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思政课教育教学优势,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学生,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红色革命故事、航空英模故事、绿色生态故事等融入思政课,形成特色专题、教学活页、经典案例以及“双师”同堂、师生同台示范课,激活文化育人活力。坚持“教学出题,科研答题”的科研导向,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和阐释,将思政课“教”与“研”紧密结合,形成反哺和互促,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度。为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学院调配了3名教授、3名副教授充实教研室师资,该教研室教师全部取得博士学位。邀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编写专家进行专题指导,加深思政课教师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 在实践育人中升华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知与认同 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省级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联合教学改革共同体单位,开展“一线走读访样本”“一线故事听变化”“一线收获话真知”“一线成果展风采”的思政课“一线课堂”活动,将“思政小课堂”搬到“社会大课堂”中讲,深入挖掘“一线课堂”中的经典案例、感人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形成理论和实践紧密关联的鲜活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宣讲和“师生同台”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将理论话语转换成“青言青语”,使讲授更接地气、更有人气。学院还组织教学共同体内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和本校思政课骨干教师赴浙江、福建、河南等地开展调研,在调研中感受到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根本在于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能够不断造福人民。教师还及时将生动实践案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促进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 通过“四维联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进了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知与认同。未来,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坚持不懈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李德平 卢艳兰 罗盼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