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起,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聚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监测漏洞”“防护短板”“成长瓶颈”,创新搭建智能监测数据平台,以“蓝盾护航”机制为抓手,精准实施“分级赋能”,形成了中职生“监测—预防—干预—发展”全链条心理健康服务模式,走出了一条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之路。 找准“三维”坐标,搭建智能监测新平台 学校整合心理测评、行为观察、学业表现等14类数据源,“三维”发力,搭建起学生心理健康动态追踪全景式数据监测平台。 做实行为监测。学校以教师为主导,运用《中职生心理健康量化筛查表》开展全员筛查,重点记录学生情绪异常、社交回避等表现;借助智慧课堂系统分析学生的心理数据,及时记录并每月进行动态更新,将其纳入学生个体心理数据库。 做细生活监测。学校建立“教师—心理委员—寝室长”三级联动监测网络,精准识别学生的异常行为。 注重网络监测。学校评估学生在网课上的专注度等学业表现,分析学生的情绪倾向,如果学生在网络上产生异常消费,由智能监测系统及时提醒预警。 实施“五色联动”,制定“分级赋能”新机制 学校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精准划出“红、橙、黄、绿、蓝”五类别,即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红色)、存在心理障碍症状的学生(橙色)、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黄色)、存在自卑、敏感、叛逆情绪的学生(蓝色)以及心理较为健康的学生(绿色),构建“五色联动”心理赋能体系,开发《“五色识心”分级干预方案》,保障中职生的心理健康。 促进学科教学与生涯规划相结合。学校开设“‘蓝桥’转化”等8门特色课程,以“优势卡片”“成功日记”记录学生心理成长过程,强化体验式、互动式心理育人,学生课程满意度达99%。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通过实施“优势觉醒”课程体系和“星光导师”计划,促进“蓝色群体”学生创新能力指标提升53%,近3年,学校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奖项23项。 加强校社联动。学校结合学生社会实践,把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志愿服务范畴,每年开展专题志愿服务活动10余场次,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 建设心理健康网络课堂。学校通过系统性设计,统筹“预防与发展、全体与重点、危机与常态”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心理韧性。 强化“三级防护”,组建“蓝盾护航”新体系 学校针对中职生的典型心理特征,构建以“心理关爱”为核心的“蓝—橙—红”三级防护体系。 精准防护“蓝色群体”。学校建立“成长导师+同伴支持”的双轨机制,以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为主体,覆盖全部“蓝色群体”学生,使“蓝区防护”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稳定器”。 重点防护“橙色群体”。面向“橙色群体”学生,由专业心理教师主导,以早期心理疏导干预为主要手段,实现潜在心理问题早期阻断,“橙色群体”学生向“蓝色群体”回归的时长缩短40%。 突出防护“红色群体”。面向“红色群体”学生,由校医和精神科专家共同开展个性化心理健康干预,有效阻断心理问题的升级转化。学校高危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以及心理危机发生率显著下降。 突出“四项成效”,创设全域育人新生态 学校按照分阶段实施、循序渐进的探索思路,经过近20年的实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断成熟,成效日益显现。 心理健康教研成果斐然。学校打造了一支“懂心理、善监测、能干预”的心理教育团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100场次,主持的教育部门“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虚拟现实与情绪调节”于2024年顺利结题并获得一等奖。编写特色校本教材1本,8篇专题论文获奖。 校园安全环境显著改善。学校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健康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先后获评江苏省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省级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连续多次获得市、县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生心理健康得到保障。学校遵循“安全环境—自信培育—创新转化”路径,促进“蓝色群体”学生正向发展,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下降。 社会辐射效应初步显现。学校深入社区,面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累计开展家访指导6000余人次。其成果被江苏省内外40余所中职院校和中小学采用。学校心理教师杨海萍在新疆霍尔果斯市职业高中创立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成为学校赴边支教的亮点。 未来,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将继续建牢数字时代中职生心理健康防护屏障,开发运行情感大数据模型,更加全面精准地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张勇 庞占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