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高等艺术学府,南京艺术学院以服务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为己任,紧密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积极应对数智变革浪潮,自觉将教育教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文化传承创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激发优势学科活力与力推艺术科技融合“双轮驱动”,聚力打造服务文化产业技术升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新的产业创新高地和学科发展高地,努力为新时代文艺人才培养注入“源头活水”。 立足“国之大者”,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布署实施“一流工程” 实施“一流学科攀峰工程”。学校持续释放综合艺术院校示范效应,专业方向涵盖艺术、管理、工学等多学科门类。完成新一轮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工作,学科专业结构更加完善,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优化学科专业内涵设置,始终与国家战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契合。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布局紧缺急需领域专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与修复等专业。面向新兴产业,布局科技前沿交叉专业,优先建设智能交互设计、音乐科技等数字化、智能化专业。面向人民生活需求,建设文化产业管理、音乐教育、音乐剧等专业。不断提升生源质量、课程教学质量,加强专业规划、教学投入,推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建设保障机制。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机制,实行专业预警及动态调整,大力推进专业认证、评估工作,通过省级专业评估的专业占比近60%。 实施“一流专业优化工程”。学校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加大国家、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力度,打造艺术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术研究“集聚地”,持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经过优化调整,现有本科专业44个,实现文化艺术领域“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学科专业全覆盖。构建育人新平台,推进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综合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不断拓宽国际联合培养渠道,集中资源协同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加快传统专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美术、设计、音乐、舞蹈、书法等专业内涵建设,加大与数字经济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兴交叉专业建设,建成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研究院等新型交叉学院。聚焦数智驱动,探索数字化、智能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专业布局、环境资源、教学模式等创新发展,优化协同育人模式,形成招生就业与人才培养联动机制。 实施“一流人才培养工程”。学校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工作,聚焦原始创新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准确把握高校属性以及国家发展趋势和社会产业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艺科融通、产教融合。构建跨学科基础课程群,集合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内容,推行辅修专业、微专业、跨专业选修等创新机制,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广阔学术视野的高水平艺术创新人才。提升建设管理水平,瞄准“新专业、新环境、新资源、新教学、新评价、新体系”六大领域,创新数字化转型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方法,重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加强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艺人才“实践教育基地”和社会美育“创新示范基地”。 强化学科引领,激发研创活力 学科专业实力大幅提升 学校持续优化传统优势学科与现代新兴学科结构布局。在国家教育部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80%的学科等级为“A”,传统优势学科等级为“A+”。5个一级学科均顺利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四期建设项目。积极构建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交相辉映的学科专业发展新格局,搭建“艺术+科技”教育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平台,获批全国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文化和旅游部门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20余个国家、省部级高端教学研创平台和数智科创中心等校地共建平台。 学校以传统优势学科获评“A+”为牵引,推动优势学科反哺教育教学,带动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和重点教材建设工作质量整体提升,获批全国优秀教材与多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与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成果均获国家教学成果奖。推动艺术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改革与传统文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等专业赛事中多次获得荣誉,多名学生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舞蹈“荷花奖”等专业奖项。 发挥综合优势,力推艺科融合 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彰显 学校致力于打造“双高地”,加快推进高水平育人体系建设。近5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3项、省部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省部级重点教材36部。荣获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全国教材奖1项,认定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课程29门。教学团队获评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课程思政优秀团队。不断完善具有南艺特色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打造“南艺520毕业展演嘉年华”等沉浸式综合性就业活动,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与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多次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高水平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被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 学校聚焦数智驱动,在教育教学中大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与数智技术的融合之路,构建跨学科教育教学创新课程群和微专业群。加大适应数字经济与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瞄准虚拟现实关键技术科研攻关、产业链协同等核心环节,推动专业布局调整与教学模式创新。持续释放学科专业综合示范效应,新建了一批面向未来产业的高端艺科创新平台。 (李彤 李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