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作为凝聚人心、激发共鸣的重要载体,对于增强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辽宁省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通过创新课程设计、打造红色文化IP、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强化学生社会实践等举措,讲好辽宁故事,培养优秀设计人才。 融入红色文化 筑牢育人根基 辽宁省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这些独特的历史资源为创新课程设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深厚底蕴。学院坚持在课程中深入挖掘和整理辽宁红色资源,将革命先烈事迹、英雄故事融入课堂教学和创作实践。开设“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实践实训”等课程,以红色项目制教学引导学生创作红色主题海报、红色文创产品、红色插画等作品,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为课程教学提供鲜活素材和高质量内容支撑,夯实红色育人的历史基础和精神内涵。 同时,学院在课程中注重对红色文化内核的提炼与阐释,突出辽宁独特的红色基因,明确红色品牌设计育人定位。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专题为抓手,在课程推进中,从知识建构、设计语言与应用标准三个方面同步发力。首先,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为主题梳理概念脉络,汇编人物与事件要点,整理典型情境资料,为课堂讨论与项目选题提供依据;其次,围绕视觉传达核心要素,逐步形成图形元素库等,使红色符号在不同载体上兼具一致性与表达张力;再次,完善命名与版权、材料与可持续等通用规范,明确打样、测试、迭代的流程,确保成果可生产、可展示、可传播。在应用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受众特征选择合适的媒介,组织叙事线索与信息层级,并通过问卷、观察和数据统计等方式评估成效,使红色资源真正转化为育人的稳定支撑与持续动力。 打造红色文化IP 创新青年传播方式 学院课程以提升红色文化品牌的感召力为目标,通过拓宽传播渠道和创新媒介载体,让红色基因传播得更广、更深入人心。学院教学紧扣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积极运用新媒体矩阵平台,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青年聚集的平台推出微电影、动画、创意漫画、表情包等红色文化主题作品,以青春化的表达方式让革命故事走近青年受众。课程特别注重红色文化IP形象的培育与推广。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实践训练”等课程中,教师通过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将辽宁革命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提炼创作成系列化、故事化的卡通形象和视觉符号。学院通过深入挖掘红色故事蕴含的精神价值,构建出红色文化符号体系,增强红色文化品牌的识别度和亲和力。例如,师生联合创作设计的“六地”文化主题文创产品广受好评,生动诠释了英雄故事的当代价值。 学院课程还鼓励线上线下联动的创新传播方式,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优势,将红色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通过美术展览、公益海报设计、艺术集市等艺术形式,将红色文化带到师生身边,增强日常文化熏陶的感染力,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学院在守正创新中让革命传统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实现了红色文化在年轻一代中有效传承与弘扬。 文旅融合实践 增强红色品牌价值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学院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实践训练”“展陈设计”等课程中,系统落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辽宁丰厚的红色资源,构建课堂、实践基地与景区协同的育人链条。教学以项目制为主,前期组织学生开展项目调研,聚焦革命遗址与工业遗产等,提炼“共和国工业摇篮”等核心符号与主题叙事;中期推动红色记忆的设计化转译,形成面向文旅场景的系列成果;后期进行样机测试与小范围试运行。课程鼓励适度引入数字媒介,开发二维码解说等数字设备,提高识别度与持续传播能力。最终产出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互动趣味的创意方案,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与价值认同,为红色文化的社会传播提供可复制的设计范式。 与此同时,学院课程将现代设计创意体系融入红色文创产品开发,围绕“六地”精神等辽宁红色文化母题开展主题化、系列化设计实践。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实践训练”等课程中,教师以项目制为牵引,组织学生完成从用户洞察、主题提炼、故事线构建到造型语言等的全流程训练,形成了一体化的视觉体系与应用场景。面向文旅消费与校园、社区等多元场域,学院课程强调便携、耐用、可批量生产与绿色可持续,推动红色元素在产品功能、触感与交互上的当代表达。通过现代创意设计,传统红色文创产品被赋予时尚感与实用性,产品辨识度与亲和力同步提升,带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课程教学以设计赋能辽宁红色文化“走出去”,在服务区域文化振兴的同时,构建起面向全国可迁移的高校实践样本,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红色文化品牌培育的落脚点在于立德树人,其成效最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与责任担当上。学院以课程为主阵地、以项目为牵引、以实践为支撑的教学实践表明,课程完全可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实现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推动红色基因在青年群体中赓续传承。学院紧紧围绕“课堂—工作坊—实践基地—社会服务”的链条,构建从价值引导、知识建构到能力生成的递进式教学结构;把红色资源转化为真实课题,把创意成果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在评价上坚持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专业标准与价值导向相统一,鼓励学生把个人表达与社会关怀对接、把艺术创造与服务社会结合。实践显示,这些做法为学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与方法。 面向新时代的新使命,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肩负起了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下一步,学院将把红色文化品牌建设更加系统地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各环节。完善课程群、项目群与实践群的协同机制;健全全链条培养与保障体系,把IP孵化、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转化和社会传播纳入教学环节;用好数字平台与新媒体矩阵,并形成长效激励,坚持守正创新、系统推进,让红色文化的火炬在青年手中高高举起,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宗诚 刘丰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