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正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发展,急需大量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自动化类人才。西安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自动化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依托教育部门和陕西省等多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从课程体系、评价机制、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方面出发,开展系统性融合改革,积极探索地方高校自动化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契产业需求,追技术前沿,构建“课程—竞赛—创新创业教育”三维联动的课程内容知识体系 学院打破以往课程体系的固化模式,以“项目和竞赛”为纽带,构建“基础理论→专业大类→专业课程群→专业方向”的融通性课程体系。将产业实际需求实时反馈到课程体系各环节,实现课程内容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确保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联合陕汽集团、艾默生、博世集团等企业,将多源融合感知与定位技术、生产线数字化改造等企业真实技术需求,拆解为“传感器技术”“PLC编程”“运动控制”等课程实践模块。围绕自动化类专业在智能制造中的感知技术、控制算法、机器人控制等技术方向,定期开展学术嘉年华、博士论坛等交流活动,将学术研讨转化为新的课程内容。组织国赛获奖指导教师将竞赛中的算法、电子设计竞赛中的嵌入式系统设计等内容,转化为“智能车综合控制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章节或案例。在此基础上,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将竞赛获奖项目与创业孵化对接,有机融入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与技术转化能力,形成阶梯式赛创内容融入课程体系。 以分层实践强化技能,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成长,导师协同助力创新能力培养 学院突破实践环节的碎片化问题,按低年级夯基、中年级拓能、高年级创新的逻辑,将“基本实验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能力”形成梯度培养链,且对应匹配“课内实验、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三类场景,实现“技能训练—能力应用—创新产出”的闭环。低年级开展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学生在数据整理、逻辑推理、动手优化上积累能力。中年级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和学科竞赛,分为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嵌入式开发、机器人等方向,提升学生的问题建模、系统设计能力。高年级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综合竞赛,强化其成果转化、团队协作及跨领域应用能力。同时,把学科竞赛、教师科研项目等真实实践载体融入各阶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逐步提升数据处理、系统设计、成果转化等核心能力,打破实践教学与专业学习、科研创新的壁垒。构建适配专业核心能力与创新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融入“方案独创性”“技术改进价值”等定性指标。评价实施中,采用“分层分类+多方参与”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同时,评价体系为教师教学提供反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师资水平的提升反哺教学,实现实践环节高效协同,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打造“课—赛—创—研—孵”一体化实践平台,支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学院立足“实践—认知—迁移—创造”全链条育人理论,打造融合工程训练、实验、竞赛、科研及创新创业孵化的一体化实践平台,包含近50个教学实验室,17个国家级别、省部级重点教学科研平台,近百个校内外实习基地以及校企联合实验室,实行“实验内容开放、设备开放、时间开放、项目开放”政策,支撑“基础实验—专业竞赛—科研实践—项目孵化”能力进阶闭环。学校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项目孵化,每年定期选拔项目入驻,给予项目经费扶持,实行优留劣退机制。学院建立了4个院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以此为中心,在各学生公寓依托党员工作站设立了数十个公寓创新创业平台。在创新创业基地的创业智囊团、基金银行助力下,学院得到技术研发、法律、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知识产权、政策机制等方面的指导与服务,构建从能力培育到价值实现的创新创业育人新生态。 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强 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中表现出色,近10年共获得国家奖项230项、赛区(省)级奖项557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用人单位认可度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均对学院毕业生工作表现感到满意,认为他们综合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学习能力强、具有培养与发展潜力,岗位匹配度评价均在99%以上。 (赵峰 潘志刚 杨春杰 赵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