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星期二
吉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
“宽融个合”新模式赋能专业数智化转型
李长山 王柏

  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提升校企协同效果、加快技术融合进程、建立个性化培养机制,吉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道科技”)合作,依托2024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新文科背景下会计学国家一流专业数智化转型实践研究”,探索构建了以“校企合作新范式、产教融合深实践、产业学院筑基”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宽基础、融技术、个性化、合思政”为核心特色的“宽融个合”育人路径。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推动会计学专业获批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被评为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相关经验已被全国10余所高校借鉴与应用,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商科教育改革创新方案。

  构建产业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体系

  为提升商科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吉林工商学院会计学院建立了“产业需求—专业动态调整—资源精准配置”的闭环响应机制。围绕吉林省“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对数字化商科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系统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推动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3个本科专业融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要素,新增“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共享服务”“智能审计实务”等9门数智化课程,使该类课程占比提升至35%,同时淘汰8门滞后课程,重构7门跨学科融合课程。专业设置与吉林省金融科技、智能制造、冰雪文旅等产业的匹配度达到90%。将学院与新道科技共建的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新道数智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关键平台,通过联合招生、共定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了从人才遴选到就业输送的全过程贯通。

  构建“五位一体”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学院与新道科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依托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构建实体化协同育人平台,涵盖五大方面:在专业共建中,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9门课程,企业承担40%的实践教学工作并设立奖学金;在实训平台共建中,建成跨专业综合实训中心,开展高度仿真的企业运营实践教学;在师资共育中,企业技术骨干驻校授课,年均承担480课时实践教学工作并参与学生指导;在“第二课堂”共建中,联合举办企业访学、行业讲座和学科竞赛,孵化“ERP沙盘协会”等学生社团;在责任共担中,双方签署协同育人协议,明确资源投入与成果分配机制,形成“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闭环管理。

  构建三级差异化培养机制

  为破解人才同质化培养困境,学院构建了个性化培养体系:在专业方向上,会计学专业设置“云财务管理会计师”“智能审计”等方向,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在学分制度上,扩大选修课比例,设立16个课外素养学分,支持职业资格证书、竞赛获奖等成果转换为学分;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实现全部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强化岗位实战能力。

  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学院系统整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三全育人”实施方案。依托“中级财务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发“诚信为本”“数据伦理”等12个思政教学模块,将价值观塑造融入知识传授。在评价体系中纳入“职业伦理”和“工匠精神”指标,占实训考核成绩的20%,如在财务共享仿真项目中要求学生精准处理0.01%级误差数据。通过省级课程思政项目推动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建设专业化思政教学团队。

  学院构建的“宽融个合”新商科育人模式,是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该模式核心成效在于构建了“双元共治、标准共生、资源共担”的可持续协同机制,有效缓解了“校热企冷”问题。通过引入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治理、转化生产数据为教学资源、将产业需求嵌入培养标准,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该模式积极服务东北全面振兴,立足吉林省冰雪文旅、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培养具备智能财务建模、供应链风控等能力的数智化商科人才,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了“教育—产业”协同创新的区域案例。学院的创新实践已超越地域局限,所构建的“产业学院筑基、思政伦理铸魂、弹性学分赋能”三维框架,为全国应用型高校破解产教“合而不融”、人才“育用脱节”等问题提供了可推广的经验,成为商科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案例。

  (李长山 王柏)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