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老一小”健康服务领域面临专业人才缺口大、技能适配性不足、职业素养待提升等挑战。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以破解传统课程与岗位脱节、思政教育浅表化、师资产教融合效能低三大痛点为目标,探索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构建“场景导向、虚实结合”课程与实训体系 建设“全周期+复合化”模块化课程群。学校在老年服务领域,构建全生命周期照护课程矩阵,以老年人“健康预防—疾病照护—康复促进—安宁疗护”为主线,开发“失智老人个性化照护”等12门特色模块课程。在儿童服务领域,构建医育融合技能模块。针对儿童“医疗护理+早期发展”需求,构建“儿科疾病护理”“儿童保健与早期教育”“儿童心理行为干预”三大核心模块。 构建“虚实结合”场景化实训体系。老年护理方面,学校在校内建成“南粤智慧康养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虚拟实训项目,AI系统实时反馈操作规范性;校外与12家高端养老机构共建“实战型”基地,实施“双周轮岗制”,学生累计完成不少于200小时真实服务,将特色考核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在儿童护理领域,校内建设了“母婴护理生产性实训基地”,配备婴儿智能模拟人、心理测评系统,支持“儿科静脉穿刺”等跨领域训练;校外开展“社区儿童健康驿站”实践项目,并开发“儿童急救技能微认证”体系。 “智能技术+双证融通”前沿技术赋能。学校将智慧服务技能模块嵌入课程体系,培训智能监测设备操作、远程健康干预等技能。打造双证融通认证体系。将“1+X”证书标准融入课程,创新“技能存折”制度,如20小时养老院实践可折算30%考证学分。 创新“三维浸润、过程融入”思政育人模式 课程思政“专业融入”工程。一是思政元素挖掘系统化:以“老吾老”“幼吾幼”为核心,系统挖掘“一老一小”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课程,实现核心课程思政元素全覆盖。二是专题模块必修化:开设“一老一小服务伦理”等必修课程,结合“三孩”政策、老龄化国情,解读行业战略意义,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强化职业认同。 实践思政“沉浸式”培养。开展“银龄关爱”“护苗计划”等志愿活动,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同理心、邀请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等行业榜样开设“职业精神讲堂”、企业导师在实训中言传身教,传递尊重生命的理念。 文化思政“浸润式”营造。打造“关爱银龄·守护朝阳”文化节,通过学生自创情景剧等,形成“以文化人”的职业精神培育氛围。开展“南丁格尔誓言宣誓”等活动,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信念融入入学教育、毕业仪式,毕业生职业誓言坚守率达95%以上,将职业精神内化为行动自觉。 打造“双师互嵌、协同发展”师资生态 校内教师“实践赋能”计划。学校要求专业教师年均企业挂职3个月,开发200项真实案例反哺教学,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将行业资格证书获取、企业技术攻关纳入考核,目前“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5%,其中30%教师拥有老年照护考评员、育婴师等职业资格。 企业导师“深度参与”机制。学校从企业中选聘技术骨干组建兼职教师库,承担30%核心课程,企业导师授课占到实践课程的50%,实施“双导师协同备课”,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同步。 协同机制长效保障。学校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对教师实践给予补贴与职称加分,企业导师获“产业教授”聘书;建立“双师教学质量共同体”,将职业伦理纳入技能考核,推行“技能+价值观”双评价。 通过培养体系、育人模式、师资生态的改革实践,学校近年在“一老一小”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学生对教育质量的满意度普遍较高。通过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服务意识发生了显著转变:从“被动技能学习”转向“主动责任担当”,从“关注个人就业”转向“服务社会需求”。调研显示,超过90%的学生对“一老一小”服务行业有较高认同感;超过85%的学生主动参与过社区养老或儿童关爱志愿服务。在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研中,学校学生在“爱心关怀”“责任意识”等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同类院校平均水平。“一老一小”专业学生连续5年就业率稳步提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优良率高达95%。近年来,学校获世界职业技能大赛金奖2项、铜奖4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8次、省赛获奖近40次。 学校为广东省及大湾区“一老一小”健康服务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98%的毕业生在湾区就业,在养老服务、婴幼儿照护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满足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的技术研发和培训活动,为行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促进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余莎 麦倩挚 杨翀 张俊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