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星期二
技艺融合 筑梦未来
—— 鲁迅美术学院技术赋能艺术教育创新实践
白莉

  鲁迅美术学院作为国内较早探索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院校,始终做到以“培养新时代高素质艺术人才”为目标,通过创新实施重构课程、深化校企合作、技术融入创作等举措,实现以技术赋能艺术创作,走出了一条技术赋能艺术教育的特色发展路径。学校相关创新做法被权威媒体专题报道,学生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展赛中引发关注,为全国各地艺术院校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鲁美经验”。

  重构课程体系:让技术扎根课堂,赋能创作实践

  传统艺术教学更侧重于技巧方法的传授,难以满足数字时代艺术创作需求。鲁迅美术学院不断探索技术赋能的创新之路,打破学科壁垒,坚持实用、实战、实效的导向,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将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前沿创作工具,实现所学即所用。

  聚焦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学生的创作痛点,学校率先将“影视AIGC”课程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抓,纳入专业核心培养体系,系统教授AI生成技术、虚拟现实建模等实用技能。课程中,教师结合真实创作案例,指导学生运用AI工具生成虚拟场景、优化画面效果,解决传统影像创作中成本高、周期长、创意落地难等问题。在该课程支持下,学生团队最终顺利完成作品《数据季风》,凭借AI技术打造的流动光影效果和沉浸式视觉体验,在2024年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双年展上颇受关注,成为展会上的热门作品。

  在重构课程过程中,学校不拘泥于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将科技融入艺术教学体系中。视觉传达设计学院教授白莉,面对“平面艺术如何突破空间限制”的教学难题,在没有国内外可供参考案例的情形下,积极探索 “二维到三维立体转化”教学方法。她从基础教学入手,引导学生解析构图逻辑、色彩搭配规律和元素组合技巧,再通过3D建模软件将平面设计方案转化为立体模型。同时利用光影传感器,逐步达到光影与装置联动的极佳状态,作品得以更好地提供视觉体验。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完成了20多件融合摄影与装置艺术的“界限之外”系列作品,动态光影效果助力平面艺术创作迈上新台阶,该教学创新做法荣获校内教学成果一等奖,被作为典型案例收录到教育杂志《中国美术教育》中。

  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条件,2025年学校专门启用数字艺术实验中心,在完成硬件设置的同时,增加了动作捕捉系统、3D激光扫描设备等兼具不同作用的软件,学生可以在这里完成从创意构思、技术实现到作品打磨的全流程创作。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依托中心设备开展“元宇宙社区建构”项目时,将参数化建筑模型与影像艺术学院的动态捕捉装置相结合,在LED矩阵上呈现出虚实融合的全新空间形态,让“元宇宙社区” 从概念变成了可直观感受的作品,该项目还入选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深化校企合作:让创作对接产业,实现供需双赢

  学校深知,艺术教育不能脱离产业需求,只有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行业项目,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为此,鲁迅美术学院主动对接行业领军企业,避免“形式化合作”,围绕“共研项目、共建实验室、共育人才”的核心模式,搭建起“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的合作平台,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参与真实产业项目,毕业后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沈阳工业记忆项目正是影像艺术学院与华晨宝马深度合作下的成果项目。项目启动之初,学校就与企业成立联合工作组,共同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分工,企业负责提供项目需求和行业资源,学校负责组织师生开展创作;随后,师生团队深入铁西工业区采风,用高清相机、无人机拍摄等方式,收集老厂房、旧设备、工业场景等影像资料,累计拍摄素材超过500小时;回到学校后,学生团队对素材进行细致分类整理,筛选出有代表性的内容,再运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老厂房的建筑结构,通过航测技术制作工业区的全景地图,完成艺术素材的初加工;最终在宝马全球研发中心的展览上,师生团队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让老厂房、旧设备以立体影像的形式“复活”,搭配沉浸式音效,打造出“穿越时空的工业记忆”体验场景。该项目形成的“项目制教学模式”,后来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真实项目为案例,讲解从需求分析、素材收集到技术实现的全流程,让学生掌握了影视作品创作的实用方法,不少学生凭借该模式下创作的作品,获得了行业赛事奖项。

  聚焦实践创新:让作品传递温度,彰显社会价值

  鲁迅美术学院始终强调,艺术创作不仅要追求技术突破和视觉效果,更要传递情感、关注社会议题,让作品既有技术含量,又有思想温度。学校通过搭建展览平台、设立创作课题等方式,鼓励师生将技术与社会需求结合,创作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

  学校美术馆专门开辟互动装置展区,配备新的增强现实设备和生物传感设备,为师生提供展示创新作品的平台。实验艺术系许毅博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把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摄影深入结合,大数据分析可以极大提升创作效率。其作品《一》在展现过程中,可以实时获取观众的生理指标与情绪所产生的数据,随之驱动机械装置进行相应的动态演示,东方哲学知识得以数字化展现,进而赢得业内专家认可。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团队系统研究了人类情感表达与生理反应的关联规律,在展场部署了多套生物传感设备,实时监测观众的心率、微表情等数据变化,并将其转化为控制信号,最终实现艺术表现与科技应用的深度融合。系统中心通过对数字信号的分析,设计出不同的机械装置运动指令,驱动展厅里机械进行相应的动作。机械装置能够敏锐抓住现场观众的情绪变化,从而对艺术形式进行动态调整,打破了传统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单向传播方式。观众成为文艺创作中的参与人,可以更好地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学校的创新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热门话题遥相呼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将当前热点的环境话题作为重点,提出了实施“生态灾难遗址再生计划”,采用数字技术对冰川消融的整个过程进行展示,在创作《冰川泪》时,更是利用数万根废弃吸管来搭配成景,展现出冰瀑的形态,在2025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中引发热议。这种技术介入社会议题的创作路径,不仅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还提升了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使鲁美师生作品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在国内当代艺术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白莉)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