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科学素质是构成国家科技竞争力的要素和基础,中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关系着人才的培养质量。作为区域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主阵地之一的衡水学院坚守师范底色,践行“立足地方办大学,服务地方谋发展”的思路,针对以往师范生培养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科学素养知识体系碎片化、培养资源供给形态单一与主体协同乏力”的问题,经多年探索,构建了“三阶·四维·二驱”培养体系,将科学素养培养转化为贯穿四年的系统工程,培育了大批具有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 强化顶层设计,聚焦全体师范生科学素养培养 科技创新是当前全球变局的关键变量,这也对未来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衡水学院深刻洞察时代需求,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树立“大科学观”,聚焦全体师范生科学素养培养,将其作为教改突破口,进行了系统规划和整体设计。 学校成立党委书记、校长牵头的师范生培养领导小组,统筹资源。2016年以“十三五”规划为起点,明确提出“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制定符合应用型专门人才成长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当年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年,立项38项学校教改项目,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教改研究与实践。2018版培养方案把科学素养纳入毕业要求,开展课程体系改革,2021版培养方案针对师范类专业分类明确要求,2024级培养方案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2025级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强化跨学科与职业对接课程。 紧密对接衡水基础教育需求,整合全校12个师范专业,破解学科专业壁垒,打造“教师教育专业群”。根据衡水区域基础教育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短缺问题,9年间增设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并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下设“小学科学教育方向”,与地方政府部门联合进行小学教师公费师范生培养;依据新高考改革,在强化原有生物科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师资培养基础上,设置跨学科模块课程,增强师范生跨学科教学能力,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对复合型科学教师的迫切需求。 锚定地方需求,明确师范生科学素养培养要求 针对传统师范生培养偏重教育理论、科学课程碎片化的问题,衡水学院推进基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改革,通过对衡水地区20多所中小学实地调研,结合新课标对科学教师“跨学科整合、探究式教学、科技伦理引导”的要求,遵循师范生成长规律,在实践中确立了“三阶·四维”的师范生科学素养培养要求,确保培养方向与地方基础教育需求同频共振。 “三阶”按照职前教师从“合格”至“优秀”的成长路径,依据布鲁姆认知层级理论及师范生成长规律,设置基础认知、技能生成、综合实践环节,从知、行、创三阶递进,实现从“会知”到“会做”再到“会创”。分别依托各学科知识、科学通识课程群等夯实科学基础知识,整合物理、化学、生物等跨学科内容,建立“大科学”知识图谱;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从大一认知实践、大二强化技能实践、大三聚焦创新实践、大四深化职业与综合实践等,建立“全过程、递进式、一体化”的实践与创新培养机制。基于师范生“一践行三学会”核心素养,融合科学基础教育课标要求,把师范生科学素养划分为“四维”:科学知识与转化(基础层,含数理化等知识及教学转化方法)、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层,含思维方法与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层,含求实态度与科技社会责任)、科教实践与创新(创新层,含教学实践与反思创新能力)。其中科学知识与转化维度是师范生科学素养的“知识根基”,科学思维与探究维度是师范生科学素养的“核心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维度是师范生科学素养的“价值内核”,契合师范生“立德树人”教育使命,避免“重技能轻素养”的培养偏向,科教实践与创新维度是师范生科学素养培育的“实践引擎”,聚焦科学教学能力的实践训练、教学评价与反思创新能力的培养,助力师范生从“学习者”到“教学者”角色转变。通过设置“人文社会类、自然科学类、人工智能类、创新创业类”等通识科学素养类课程、人工智能+学科专业类课程、跨学科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实现师范生具备“高尚师德和教育情怀,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目标。 场景赋能与校地融合“二驱”支撑,构建科学素养培养新生态 聚焦场景赋能,丰富资源供给。为破解“知识碎片化、实践脱节、创新薄弱”难题,学校聚焦“真实教学、地方需求、技术应用”,依托河北省湿地生态重点实验室、校内建设的基础教育技能实训中心等,基于虚拟仿真等技术,开发包括人工智能、衡水湖湿地保护、“双减”课后服务等“数字化、在地化、科教化”三类场景,将衡水湖湿地等知识场景化、能力进阶化、评价数值化,重构学习范式。打造出省级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衡水湿地生态科普示范基地及自然资源部门科普基地等多个实践平台。 深化校地融合,构建闭环育人新生态。针对校地合作“重挂牌、轻运行”问题,学校以“馆校一体”为载体,联合衡水市教育部门、中小学、科技资源,健全“校—馆—地—基础学校”闭环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需求互通、成果互哺。衡水市科技馆落地校区,校地双向赋能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通过“三链”强化融合,组建89个服务地方专家团队,举办生态保护研讨会;与183所中小学共建实践基地,“双导师”制培养,选派9名骨干任科学副校长,助力3所中小学获评省级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形成共生育人生态。 彰显育人成效,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科学素养培养范式 近年来,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获国家奖项156项、省级奖项1086项;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毕业生获用人单位广泛认可。10个师范专业建成省一流本科专业,学校入选“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依托单位,获得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被《河北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省内外多所高校来访交流。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体系建设,全力打造新时代未来教师科学素养培养的“衡水特色方案”。 (肖士恩 李永霞 马雪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