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海阳市凤城街道中心小学坐落于海阳大秧歌的发源地——凤城。学校根植深厚文化沃土,以“凤凰文化”为魂,践行“凤品教育”理念,坚持五育并举,秉持“发展核心素养,拥有美好品质”的办学思想,着力培养学生“蓬勃如朝阳,奋发如翔凤”的生命气象。 作为黄河文化与非遗传承的践行者,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追求办“规范+特色”的义务教育学校,创新开发海阳校园大秧歌“九曲黄河阵”校本课程,将黄河文化的基因深植学生血脉,引导学生追寻黄河文明之源,守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构德育课程体系,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学校不断优化课程结构,精心构建“黄河+学科”德育课程体系,以“九曲黄河阵”为载体,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九曲黄河阵”+人文素养课程。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引导学生探寻“九曲黄河阵”的文化背景,助力学生了解海阳大秧歌的历史脉络,知晓九曲黄河阵的文化渊源,拉近学生与黄河文化的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九曲黄河阵”+科学素养课程。将“九曲黄河阵”的列阵方法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学习环境保护课程“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让学生了解黄河的概况与历史贡献;分析黄河生态问题与治理策略,培养科学思维与环保意识,树立守护母亲河的责任担当。 “九曲黄河阵”+艺术素养课程。“九曲黄河阵”融汇音乐、舞美、建筑等多种元素与理念。学生通过参与“九曲黄河阵”表演,能够获得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保持健康的心态和充沛的精力。 “九曲黄河阵”+品德素养课程。“九曲黄河阵”承载着黄河精神,蕴含丰富的德育内涵,如“敬畏自然”的生态意识、“令行禁止”的规矩意识。学生在学习阵形与动作时,既锻炼意志品质,又接受品德熏陶,推动德育入脑入心入行。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传承非遗文化精髓 学校创新采用校内外结合的方式,深度挖掘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为“九曲黄河阵”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名家引领,原味传承。九曲黄河阵是传承人基于海阳大秧歌传统技艺,专门为学校学生创编的秧歌动作。传承人定期与学校领导班子及教师共同研究、讨论秧歌进校园工作。海阳大秧歌协会会长李晓辉老师在确保传统艺术的原真性传承的同时,创新性地把《黄河大合唱》曲调融入秧歌的锣鼓声中,创作的《海阳大秧歌操》把秧歌动作简单化,更有利于秧歌的广泛普及,为传统秧歌赋予新的生命力。 师资培育,专业赋能。学校注重发挥校内教师的主体作用,通过系统化培训使教师全面掌握秧歌各角色的表演要领。采取“分层推进”的教学策略:先由教师分角色指导学生训练,再通过级部整合实现整体协调,形成科学高效的课程实施路径。 家校携手,共建平台。学校充分利用海阳大秧歌深厚的群众基础,通过家长会、学生推荐等方式,遴选出品德优异、秧歌技能突出、工作敬业的家长志愿者,以签订协议、颁发聘书等形式明确权责。 以大带小,有“传”有“承”。针对校外指导的局限性,创新建立“秧歌小师傅”机制。由经过专业培训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教学助手,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将表演技巧教授给低年级学生,既巩固了高年级学生的舞蹈技能,又确保了教学传承的连续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传承新样态。 推进校本课程实施,培育文化传承新人 项目化实施:在探究中厚植黄河情怀。首先,组织学生开展黄河主题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了解黄河作为母亲河的重要性,体悟中华民族奔流不息的民族精神,理解其孕育的冲积平原文明与大秧歌所承载的丰收文化;其次,通过调研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现状,认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成因;再次,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将生态保护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号召学生身体力行成为保卫黄河的小卫士。 进阶式学习:在传承中创新非遗技艺。构建“基础—提升—创新”三级培养体系:一是立足基础阵形学习,掌握点线布阵要领;二是通过立体矩阵和旗语指挥,实现阵形动态变化;三是创新流动阵形,形成气势恢宏的团体表演形态,推动非遗技艺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活力。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哺育中华民族,孕育中华文明。学校将始终秉持传承创新的教育使命,以海阳大秧歌“九曲黄河阵”课程为载体,落实海阳市政府部门《开展秧歌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引导学生在文化寻根中增强自信,在非遗传承中培育家国情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邢京顺 李晓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