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 星期五
深化产教融合 培养“国漫工匠”
——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构建“国漫工坊”人才培养模式
张镭镭 薛飞 史明岑 管白翎 沙牧秋

  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域深化产教融合的先行者与实践者,校内孵化南京猫白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极可修手办专业修复品牌等,深耕动漫衍生品开发领域,创新构建“国漫工坊”人才培养模式,在跨界融合中探索教育创新,在实践育人中彰显职教担当,走出了一条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

  创新产教融合机制,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面对手办产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学校构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的生态体系,实现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校企共建“双场景耦合”生产工坊。学校引入资深手办工作室资源,签订《产教协同协议》,明确“技术标准导入—生产订单转化—人才联合认证”“三位一体”协同机制。建成400平方米复合型生产实训基地,教学区配置手办三维原型设计工作站、大型FDM+光固化3D打印系统,聚焦原画设计、原型设计、精细喷涂上色等核心技能训练;生产区设立数字建模、涂装、3D打印及电商运营功能模块,实现“教学项目包”与“企业生产工单”的双向转化。

  创新“双元股权驱动”合作机制。为破解小微企业参与职教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学校首创“双元股权架构”:学生创业团队以教育资源控股60%,合作工作室以核心技术与订单资源占股40%。在此基础上,建立“培训收益7∶3分成、生产利润3∶7分配”的利益共享机制,设立年利润15%的产教融合风险基金以应对订单波动,实施“年订单量每增减10%,股权比例上下浮动2%”的动态调整模型。

  构建“产品分级、岗位贯通”课程体系。课程开发遵循“三阶四维”流程:由企业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师组成“双师”团队,提取“Q版潮玩”“国潮手办”“传统建筑”等6类典型产品作为教学载体,按复杂度分级为基础型(纯色Q版手办替换件)、复杂型(简单Q版手办潮玩)、创意型(多色等比人物手办);手办原型师(具备从平面原画到三维模型转换的空间理解能力、对应工厂量产要求的合理分件能力)、手办涂装师(熟练掌握调色、喷笔控制、精细阴影涂装、透肤、笔涂等商业基础要求)、3D打印管理工程师(具备3D打印支撑经验、根据模型设置合适支撑确保良品率、能够定期维护及保养机器提高使用寿命)等五大核心岗位能力矩阵,将企业订单转化为“产品工单式”教学项目包,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要求的精准咬合。

  实施“三实递进、双标认证”实训体系。学校依岗位能力成长规律设“课程实训—社团实践—企业实战”三阶段,结合“学历+企业认证”与市场化接单机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推动学生从“技能习得”向“岗位胜任”的深度转变。

  以技术与文化为内核,升级人才培养模式

  在模式实践中,学校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文化传承为内核,实现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升级。

  探索“AI+3D打印”全链路技术体系。在手办建模阶段,引入AI生成式模型TripoAI完成初始模型设计,使设计效率提升60%、人力成本降低50%;3D打印环节通过自创特定打印参数包提高成品率;喷涂环节采用商用标准配色,依托AI配色系统基于Pantone色库生成渐变方案;实物模型生产及批量处理采用SOP标准流程,确保生产安全性、高效率、低成本。三大技术贯通“设计—制造—精修”全链路,推动手办定制周期缩短40%,精度与品控达工业级标准,为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搭建了实践平台。

  打造“国风IP矩阵+文化育人”生态。以国产动漫复兴为契机,学校构建“非遗活化+技术赋能+思政育人”“三位一体”模式,推动国风手办成为文化传承新载体。深度整合敦煌飞天、夫子庙文旅等文化IP,开发《敦煌飞天系列》《中国古建筑》2个系列作品,使学生在创作中深化文化认同,实现技能培养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

  实践成效显著,彰显职教示范价值

  经过4年实践检验,“国漫工坊”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职业发展路径多元拓展。

  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锤炼技能,获得多项重要奖项:2024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动漫制作)一等奖,2023—2025年获江苏省技能大赛(中职组动漫制作等)一等奖5次、教学大赛一等奖2次。目前,校内孵化企业吸纳8名毕业生就业、10名学生实习,带动相关就业50余人,部分学生月收入超万元,后期将吸纳更多学生、丰富产品线、不断提升产能及销量。同时,学校动漫设计专业获13项综合性称号,牵头成立职教集团,申报多个产业学院,形成专业集群优势;开发的实训资源广泛应用,为10余所兄弟院校提供借鉴,辐射示范效应显著。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模式创新,在职业教育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中,培养更多兼具技术素养与文化自信的“国漫工匠”。

  (张镭镭 薛飞 史明岑 管白翎 沙牧秋)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