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扎根鄂西北山区的百廿师范院校,始终肩负着服务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被誉为“鄂西北基础教育的脊梁”。多年来,学校立足自身区位特征、资源优势与学科传统,围绕卓越乡村教师必备的“乡村教育情怀”“面向乡村的教师职业能力”“立足乡村的全面发展素养”三个核心特质持续用力,经过系统探索与持续实践,构建完善了以卓越乡村教师培养为核心的“情怀涵育·能力训育·素养共育”“三育”融通育人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以胡安梅、蔡明镜、黄春立、李家海等为代表的“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发展优”的优秀毕业生,为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教育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坚持情怀涵育为先 学校坚持以“情系乡村、扎根基层”为育人导向,构建了“文化浸润—活动涵养—课程引领”“三位一体”的乡村情怀涵育体系,切实提升了乡村教育情怀涵育的实效性。在文化浸润方面,学校充分发挥百年师范办学传统和地域文化优势,着力打造以师范文化为主体、融合鄂西北地方文化与乡土文明特征的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乐教适乡的职业认同与从教情怀。在活动涵养方面,学校依托湖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成5所附属学校和20余个乡村教育体验基地,常态化组织师范生深入乡村开展考察、教育实践与社会服务。同时,通过聘请百余名行业专家、基础教育名师和优秀校友进校授课,打造“道德讲堂”“知行文化节”“师范生技能竞赛”等品牌活动,涵养学生热爱乡村、投身基层的积极情感。在课程引领方面,学校将地方文化、生态文明特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乡村教育通识课程模块,系统推进乡村情怀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全面提升情怀涵育的课程支撑力和育人实效。 坚持能力训育为本 学校坚持以教师专业标准和职业能力标准为导向,构建了“课程规训—活动补训—实践强训—岗位实训”四阶贯通的教师职业能力训育体系,全面提升师范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强度与成熟度。在课程规训方面,学校充分发挥教师教育课程、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技能类课程的实训育人功能,强化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深度融合。在活动补训方面,针对第一课堂实训需求,系统设计第二课堂能力训练模块,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品牌,如教育学院“新六艺”实践育人平台、外国语学院“日周月年”工程等。在实践强训方面,通过建构“互融互嵌、三全(全主体、全周期、全领域)融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班—院—校—省—国”五级竞赛机制,实现能力训练贯穿培养全过程。在岗位实训方面,学校狠抓教育实习、教师资格证面试培训质量,拓展顶岗实习、暑期教育实践范畴,支持学生在岗位实践中训练提升。 坚持素养共育为重 学校秉持协同育人理念,通过系统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了“主体·学科·空间·人机·校校”五维联动的全面发展素养共育体系,有效拓展了师范生协同培养和持续发展资源路径。在主体协同方面,学校实施本科生四年贯通导师与基础教育教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常态化引入地方教育部门、科研机构、中小学、幼儿园、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在学科协同方面,跨学院、跨学科整合师资力量,为全校17个师范专业建设通识课程群、学科交叉课程与人工智能赋能类课程,强化复合知识结构支撑。在空间融合方面,统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线下实体空间与线上资源平台,实现多维育人场域深度融合。在人机协同方面,建设中小学空中课堂、虚拟仿真实验、智能教育课程与师范生数字化训练平台,赋能自主学习和教学能力发展。在校校协同方面,依托“京堰协作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平台,深化校校合作,拓宽学生发展视野,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近年来,汉江师范学院通过系统建构“情怀涵育·能力训育·素养共育”“三育”融通育人体系,累计培养师范生2万余名,其中绝大多数服务于县域以下中小学、幼儿园,300余名毕业生主动选择赴西部地区从教。毕业生普遍具备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扎实的多学科教学与多岗位适应能力,在关爱留守儿童、胜任复合型教学任务及持续专业发展等方面表现突出,其“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发展优”的卓越特质受到基层学校的广泛认可。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赋能“三育”融通育人体系迭代升级,不断拓展涵育路径、增强训育效能、拓宽共育格局,为培育新时代卓越乡村教师贡献汉师方案与地方经验。 (郭顺峰 田萍 李光 石琰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