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于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作为教育部门批准的全国首批23所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高校之一,将学位法提出的“指导学生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和“专业学位申请人应当在专业实践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的要求转化为育人行动,以校地协同创新为突破口,构建“产教融通、实战赋能”培养范式,为建设教育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发出强有力的计量声音。 精准锚定 校地共建高端育人平台 学院直面学位法对开展相关专业实践的新要求,将构建扎根产业的育人平台作为破题关键,经科学研判,精准锚定浙江省新昌县——该县连续10多年稳居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前十、4年蝉联浙江省“科技创新鼎”,将其作为校地合作伙伴。新昌县蓬勃发展的生命健康、通用智能机器人等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生态以及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校地深度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2023年,学院与新昌县政府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三方携手,共建浙江省实体化运作的校地知识产权研究院“中国计量大学新昌知识产权创新服务中心”,成为撬动政产学研资源的战略支点。以此为核心,加速构建三级实践平台体系:2023年12月联合获批辐射全国的“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浙江新昌)实践基地”,聚焦生物医药、通用智能机器人等前沿产业人才培养;2024年协同龙头企业及新昌维权中心成功申报浙江省首批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和基地,为研究生参与高价值专利全链条实务提供省级载体;同步在生命健康、通用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领域龙头企业建成3个产业一线实践基地,形成从国家战略前沿到区域创新现场再到企业实战场景的沉浸式培养闭环,深度打通产学研融合通道,为学位法要求的“创新性成果”孵化提供硬核支撑。 模式创新 校企共育实战核心能力 为解决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学院创建“理论嵌入实践、服务反哺教学”的产教融合新范式,系统性重构培养路径。学院打破短期碎片化实习惯例,设计为期6个月的全周期沉浸式“两段式”进阶实习:第一阶段组织研究生深入新昌县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或优势企业,系统研习先进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风险防控策略与成果转化经验,筑牢实务基础;第二阶段与面临上市筹备、技术突围等关键发展节点的成长型企业精准匹配,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深度参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高价值专利培育、侵权风险应对等真实复杂场景,在解决如科创板IPO知识产权问询、跨国技术合作专利壁垒突破等靶向性难题中锤炼实战决策力。同步推进“1131”产教融合深度行动,将必修实务课程直接植入企业服务现场——每名研究生入企后需主导完成导入1个专业知识产权数据库优化企业情报系统、培养1名企业“知识产权明白人”提升内生能力、建立涵盖专利申请流程/商业秘密保护/创新激励机制的3项基础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并试点推动1项专利质量控制团体标准引领行业升级,形成“任务驱动—实操训练—成果固化”的能力闭环。这一模式通过长周期进阶实战与量化服务指标的结合,靶向解决实践环节虚化困境,精准回应学位法对“创新性成果”的实践能力要求。 “双师”协同 理论实践双向赋能育人 学院创新构建“学术导师领航理论深度,实务导师淬炼实战精度”的双向赋能机制,系统性实施“双导师制”。学院严格遴选新昌县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高管、头部代理机构合伙人及资深IP经理人组建实务导师库,确保其具备前沿产业洞察与复杂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步推动校内学术导师突破传统考核框架,认可研究生将服务企业产出的专利导航分析报告、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方案、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等高价值实务成果替代课程论文或学术作业,实质性强化培养的实践导向。实务导师将企业技术攻关中的专利布局困境、跨境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争端应对、科创企业上市过程中的IP合规核查等真实商业场景中的“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校内导师则引导学生运用知识产权法、竞争法、标准化理论等深度解构问题本质;双导师协同指导学生完成从“产业痛点识别→理论工具建模→解决方案设计→实践效果验证”的闭环研究,使学术命题扎根于实践土壤,实务训练升华至理论高度。 学院与新昌的实践创新获权威认可,其共建基地被认定为浙江省“十四五”第二批知识产权主题的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的12名知识产权方向研究生全员高质量就业。学生累计服务企业46人次,解决专利布局、维权转化等实务难题百余项,显著赋能产业创新。这一对接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需求的“新昌案例”,为贯彻落实学位法提出的“开展相关专业实践”和“做出创新性成果”的要求提供了可复制的“计量方案”,将持续为教育强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输送实战型人才。 (冀瑜 许灵波 饶先成 李海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