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星期三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省中山市丽景学校
携手探索“四位一体”校本研修新路径
刘苗苗

  如何有效组织教师开展跨学科研修,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协同育人,是众多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此背景下,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作为2025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单元整体教学”实验校的广东省中山市丽景学校携手,结成“U(University)—S(School)”教研“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以“主题撬动”为核心理念,探索“主题开发—跨科协同—研训一体—实践转化”的“四位一体”校本研修新路径,为各学校推进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框架。

  主题开发

  从真实问题到聚焦研究主题

  主题是跨学科学习的灵魂与支点,精准开发兼具教育价值与实践可行性的核心主题是校本研修的首要任务,关键在于实现从“问题”到“主题”的创造性转化。

  根植真实情境,聚焦核心问题。主题开发需深度扎根学校育人目标、学生发展需求及社区资源特色。共同体通过教师访谈、学生问卷等多维诊断,精准捕捉存在于学科交叉地带、具有复杂性与现实意义的真实问题。例如,“校园雨水收集与循环利用系统的优化设计”,这一主题既涉及物理(流体力学)、化学(水质净化)、生物(微生物作用)、数学(数据分析与建模)、地理(气候与水资源)、工程与技术(系统设计)等多学科知识,又直接对接校园节水环保的现实需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提炼教育价值,锚定研究主题。共同体认为,对识别出的核心问题进行教育价值萃取与主题化凝练至关重要,优秀的研究主题应具备跨学科性、驱动性、可行性、成果可显性。共同体以“校园周边交通拥堵与学生安全”这一复杂问题为例,将其提炼为“设计未来校园智慧通勤方案”,不仅跨学科整合潜力显著增强,还极大地提升了主题的驱动性,为后续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形成主题资源包。共同体围绕最终确定的主题,系统梳理、开发或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核心概念图谱等,形成初步的“主题资源包”,为后续协同教研与课程设计提供有力支撑。

  跨科协同

  构建“主题教研共同体”

  跨学科学习的本质要求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构建基于特定主题的“教研共同体”是实现教师协同创新的组织保障。

  多元主体,动态组建共同体。共同体成员突破单一的学科限制,依据主题需求,学校主动邀请相关学科骨干教师甚至校外专家等多元主体加入。成员角色可根据主题推进阶段和任务需求动态调整,形成灵活互补的协作网络,共同推动主题研究的深入发展。

  共识愿景,明确规则促协作。共同体通过深度研讨明确共同目标:围绕主题,共同设计、实施并优化跨学科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同时,建立清晰有效的协作规则,确保协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深度对话,知识共创融学科。共同体运作的核心在于围绕主题展开持续性专业对话,运用“学科概念图共建”等策略,促进不同学科背景教师深度理解彼此的核心概念、思维方式和探究工具。例如,科学教师解释“能量转化”原理时,语文教师可探讨如何用精准的语言描述过程,美术教师思考如何进行可视化呈现,数学教师则关注相关数据的建模分析。这种对话旨在寻求知识融合的“第三空间”,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深度整合与创新。

  研训一体

  主题工作坊深度推进

  研训一体是提升跨学科研修实效的关键策略。主题工作坊作为核心载体,将研究、培训与实践紧密融合,实现教师能力在“做中学”中的迭代提升。

  任务驱动,聚焦实践明方向。工作坊设计以完成具体的跨学科学习单元设计任务为核心驱动,围绕主题,设置系列递进式研训任务,如解构主题与学科连接点分析、核心素养目标细化等。工作坊每次聚焦1—2个关键任务,目标明确、产出具体,确保研训活动有的放矢。

  专业引领,支架支持提能力。在任务推进过程中,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教授适时嵌入关键性的微培训与专业引领。例如,在目标设计阶段,引入“跨学科素养目标撰写指南”及优秀案例解析;在活动设计环节,培训“基于项目的学习(PBL)设计要素”“设计思维流程”;在评价环节,介绍“跨学科表现性评价量规设计方法”;在技术应用方面,组织“数字工具支持探究与协作”的工作坊。这些微培训紧扣当下任务需求,为跨学科研修提供及时、精准的能力支架,助力教师突破专业瓶颈,提升跨学科教学胜任力。

  “五课”合一,反思共生优方案。工作坊强调“规范上课—深度说课—数据议课—现场改课—展示优课”的闭环。鼓励教师小组快速形成初步设计方案,在小组内或跨组间进行规范上课、深度说课、数据议课等,接受同伴的反馈意见。引导教师深度反思,基于反馈与反思,优化设计方案。工作坊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此过程中提供催化引导,推动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在实践中提升。

  实践转化

  课堂实施与成果分享

  校本研修的最终价值体现在课堂变革与学生成长上。共同体精心设计的学科主题需回归课堂实践,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分享,实现成果辐射与经验升华。

  课堂实施,在真实情境中历练成长。共同体将工作坊共创的跨学科学习方案付诸真实课堂实践,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策略,探索“双师协同”“学生自主进阶式学习”等灵活教学组织形式,体现多学科教师的在场与互补。

  过程观察与记录,追踪学生素养表现。运用课堂观察表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与成果证据,关注其跨学科理解等素养的表现。根据课堂生成和学生反馈,教师团队及时会商,对学习任务、资源、分组或指导策略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学习有效发生。

  成果凝练,多维分享促经验升华。学生层面:举办“主题学习成果博览会”等,搭建学生展示跨学科理解、解决方案和创意产品的平台,强化学习成就感。教师层面: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围绕“目标达成度”“学科融合效度”“活动有效性”等维度进行深度复盘与反思。

  共同体将成功的实践过程提炼、撰写成翔实的跨学科学习案例,形成校本资源库。此外,在校内教研会议、教育网络平台等多元平台展示成果,实现成果的广泛辐射。同时,建立相应机制,将形成的优秀主题、案例、资源包进行系统化整理归档,为学校深化跨学科学习积累宝贵资产,将实践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涌现的新思路作为下一轮主题开发或现有主题深化迭代的起点,推动校本研修螺旋上升。

  共同体创建的“四位一体”校本研修新路径以真实问题为起点,依托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深度对话与共创,以及任务驱动的主题工作坊,实现教师能力提升与方案优化,并最终回归课堂实践,检验成果、分享经验。这一模式有效破解了跨学科学习的实施困境,提升了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胜任力,值得分享与借鉴。(刘苗苗)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