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星期三
鲁迅美术学院
以多层次艺术实践服务东北全面振兴
金常江 徐麟 张圣

  鲁迅美术学院的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1945年,延安鲁艺迁校至东北,距今整整80年。80年来,鲁迅美术学院始终坚守“鲁艺精神”,将艺术教育、文化创新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形成了推动区域发展的独特力量。从培养适应东北全面振兴需求的艺术人才到激活地域文化的时代活力,再到以艺术介入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学院以扎实的实践书写着服务东北全面振兴的生动篇章,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与创新活力。

  构建服务地方发展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立足东北产业转型与文化发展需求,构建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培养既扎根地域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艺术人才。这一体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践创新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延伸,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全链条生态。

  学院在教育领域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大力与地方企业共建合作平台,推动教学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依托工业设计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与一汽、上汽、华晨宝马等知名车企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自2020年学院与一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一汽的多位专家走进鲁美课堂,带领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实战教学,让学生直接接触行业前沿技术。这种“课堂即车间”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有效衔接,学院“交通工具设计”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学院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省分公司合作成立“文创联合研发中心”,围绕邮政文化产品创新开展教学实践,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提升专业能力。目前,双方共同举办了3届辽宁省主题邮品及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收到了千余套作品,有效实现了合作成果转化。

  在教学模式创新方面,学院注重引入前沿技术,与地域特色结合。建筑艺术设计学院聚焦东北城市更新需求,将老旧厂区改造、历史建筑保护等现实课题纳入课程设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专业认知。教学团队通过教学成果转化,在地方上先后完成了大连滨海路景观设计、辽宁工会大厦、中街商业街改造、辽宁政协文史馆等项目,并将实践成果反哺教学,实现产教协同发展。此外,学院还通过举办跨学科工作坊、邀请行业专家授课等方式,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为东北地区文化产业输送了大批人才。

  在实践中激活东北地域文化活力

  文化是促进东北振兴的新动能。2021年,国家一级文物《八女投江》革命历史画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再度亮相,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前来参观这场“鲁艺在东北”精品文献展。这场展览生动地再现了鲁艺师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艺术实践。时至今日,鲁迅美术学院深耕黑土地文化沃土,通过挖掘红色基因、推动艺术创新,让东北地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成为区域发展的精神纽带与经济增长点。

  在创作上,鲁美师生以历史、民俗、自然景观为题材,完成了大量深入人心的艺术作品。2025年8月,在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的资助下,“战地长歌——鲁美全景画数字沉浸式巡展”开始了全国巡回展览。《攻克锦州》《清川江畔围歼战》《淮海战役》《井冈山革命斗争》等一系列全景画作品,以宏大的叙事和精湛的技艺鲜活地再现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中的一个个重要节点,这些全景画作品均由各地的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收藏展出,长期对公众开放,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自20世纪50年代学院雕塑系集体创作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以来,沈阳中山广场群像雕塑、“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受命》等大型雕塑作品陆续为东北各座城市增添了文化名片,有些甚至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学院雕塑系也在一次又一次的集体创作中,成长为国内大型群雕的领军力量。雕塑作品《旗帜》被中央党校收藏,《追梦》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鲁美人用《毛主席和白求恩大夫》《曹雪芹》等名作为新中国美术史留下了浓重的“东北色彩”。

  文化资源的历史赓续是精神动能的源头活水。在坚持艺术创新的同时,学院也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重要使命。近年来,鲁迅美术学院聚焦东北本土文化,大力开展传统工艺保护与创新。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师生深入辽宁、吉林等地,对柞蚕丝织、刺绣等传统工艺进行调研整理,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开发出许多兼具文化内涵与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继续教育学院陆续开设了辽瓷、章牌浮雕、泥人、岩彩画等传统工艺课程并向社会开放,这些课程既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技艺提升的渠道,也让普通市民有机会深度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为东北传统技艺的薪火相传搭建了平台。

  以艺术创作服务社会的全面实践

  学院将社会服务作为践行“鲁艺精神”的重要途径,从城乡环境改造到美育普及,从社区文化建设到乡村振兴,以艺术之力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区域发展的软实力。在乡村振兴领域,鲁美提出了“艺术村长”计划,选派师生团队到东北乡村驻扎,开展文化帮扶工作。在本溪、丹东等地的乡村,师生通过绘制文化墙、设计乡村标识、与村民共同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了文化赋能与产业振兴的双向促进。

  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高等美术学府,学院积极开展美育普及工作,与东北多地中小学合作,通过开设艺术课程、举办夏令营、捐赠画材等方式,提升基层学校的美育水平。针对偏远地区学校,学院组织师生志愿者开展艺术支教,让更多学生接触艺术、感受美。学院还面向社区、医院与福利机构,定期举办艺术讲座、书画展览、手工体验等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浓郁的社会文化氛围。

  学院深度参与东北地区文化品牌建设工作。2025年1月,学院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辽宁14座城市设计了研学地图,规划出了46条精品研学路线,获得了家长和孩子的广泛赞誉。7月,建筑艺术学院师生为沈阳市文化和旅游部门设计的一套专属文旅书签,随录取通知书发放给了全市45所院校的18万名新生,获得了广泛好评。从第十二届全运会火炬到“展翅腾飞”辽宁彩车,鲁迅美术学院用作品一遍又一遍地擦亮了东北的文化名片,让东北地域文化在视觉表达中深入人心。

  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到文化创新的“活力引擎”,鲁迅美术学院以艺术为纽带,深度融入东北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在这片辽阔的黑土地上,鲁美人正用画笔勾勒发展愿景、用设计激活产业潜能、用创意点亮生活场景,让艺术之花在东北全面振兴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金常江 徐麟 张圣)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