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已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和文本分析能力,思想更为活跃。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他们在接触西方经典文本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鞍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课题。“高级英语”作为学院英语专业高年级重要课程,也是学生语言能力拔高、批判性思维深化、跨文化理解深入的重要载体。学院不断加强“高级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引领如盐入水般融入语言技能训练、文本深度解读与文化批判反思之中。
文本深耕与价值淬炼
课程思政的立体化实践路径
学院“高级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根基在于对教材的深度耕犁。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6》教材讲授为例,既要透视西方文化的肌理,更需锻造学生价值判断的锋刃。在学院的教学实践中,对《只不过很好而已》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聚焦对“伟大性”本质的解构。教师通过分析文本中狄拉克式绝对专注(如林中砍树时思考物理)与奥本海默的“次卓越困境”(如板书奥登诗句时的价值焦虑),引入故宫文物修复“三年磨一刀”的工匠精神与“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的使命负重作为对照维度。这种双轨解读揭示出核心命题:伟大既非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天赋垄断,亦非技术完美主义,而是使命驱动下的极致专注。数据显示,78%的学生在反思报告中重新定义专业卓越:“FAST望远镜千块反射板的毫米级校准,恰似奥登诗中‘没有历史的月亮’,在集体专注中抵达永恒完美。”该模式实现了从文本释读向价值重塑转变,这种认知跨越正是思政教育从文本阐释向价值认同的跃迁。
三维共振
教学策略的系统创新
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依赖教学方法的创新突破。“高级英语”课程创设了“思辨—情感—实践”三维共振模型,使价值引领如盐入水。在《我对英国人民族性格的几点看法》一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了“镜像教学法”。首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者福斯特对英国中产阶级性格核心的论断,引入钱穆《国史大纲》对“中国民族性”的阐释。当两组文本投影于屏幕两侧时,一场关于文化性格深层结构、情感表达方式与社会体制关联的思辨风暴自然生成。
情感共鸣的激发需要创造性载体。在讲授《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课的阴郁叙事风格时,学院“高级英语”课程植入“跨时空诊疗”环节:学生以心理医生视角撰写英文诊断书,分析艾米丽小姐的社会适应障碍。当联系到当代“空巢青年”现象时,我国某社区心理干预的案例视频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我们设计了《心理健康中英对比手册》,”学院的学习小组展示成果时强调,“英国NHS等候名单与中国‘社区心理驿站’的差异,反映的是集体主义文化对个体的托举力量。”这种将西方文学悲剧转化为社会治理思考的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身化。
评价体系
价值内化的度量衡
为了提升语言测评思政成效,学院“高级英语”课程创新了“钻石型评价模型”,基底是认知发展评测。期末考试设置“价值思辨题”,如针对《美》一课内容进行命题:“消费主义宣称‘You are what you buy’,请结合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思想,分析当代青年身份认同困境。”某学生答卷以盲盒收集与国潮复兴为对照案例,提出“购买行为可以是文化认同的路径而非终点”,展现出批判性内化能力。
评价实行过程性追踪。电子学习档案袋记录了学生思想演进轨迹,其认知转折点被可视化呈现。小组项目评估则采用三维量表——语言能力(占30%)、文化阐释深度(40%)、价值立场清晰度(30%),明确课程的思政目标和要求。
“高级英语”课程的思政改革绝非在语言教学之上简单叠加思政内容,而是在深度研读世界文学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掌握批判武器,筑牢价值根基,最终实现用英语读懂世界,更要用英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鞍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的“高级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表明,通过精心设计、自然融入、多维渗透和价值转化,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完全能够成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阵地。唯有将价值塑造如基因一样融入语言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传授的肌理,才能真正培养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新时代卓越外语人才。
(苏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