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星期三
三方协同 项目驱动 四链融合
——广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育人机制十年构建探索
王满四 詹茜 范丽繁 周翔

  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迫切需要大批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广州大学作为扎根广州、服务湾区的综合性大学,自2015年起,正式设立创新创业学院,首创了“三方协同·项目驱动·四链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政府部门—社会”协同“育苗—扶苗—壮苗”递进式人才培养机制,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多元发力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搭建了制度化、常态化的协同平台,发挥大学、政府部门、社会三方合力。

  大学主导“育苗”阶段。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特色课程,重点针对湾区创新创业情境,建立“创新潜力DNA测评”体系,筛选具有创新潜质的“种子”,通过跨学科课程和创客空间提供基础培养。建立众创空间,年均培育优质项目100余个,配备学术导师负责理论指导和方法训练。

  政府部门支持“扶苗”阶段。学校属地番禺区政府部门支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资助开展“00后”启航计划,直接帮扶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青蓝计划”专项资金,开辟知识产权快速确权通道,提供政策解读服务。发布真实课题,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战场景。

  社会参与“壮苗”阶段。创业校友、投资和孵化机构、各类企业,特别是创新创业型标杆企业提供真实商业项目和市场检验环境,企业派驻产业导师248人次,参与项目指导和成果评价,提供市场转化、融资对接服务,年均服务300多支团队,为50余个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功实现超亿元的融资。

  应用为先

  实施项目制教学模式

  学院以真实项目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形成“种子—嫁接—果实”三级项目体系。

  “种子”聚焦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蒙与创业意识的初步培养。以课程项目为主,侧重创新思维和基础能力培养。如“精益创业”课程项目,学生团队完成初步方案设计和原型开发。

  积极搭建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将学生的“种子”项目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有效对接。以政企课题为主,侧重专项实践能力培养。如与广汽合作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优化”项目,学生团队参与技术攻关和方案优化。

  “果实”项目代表最终成果与目标,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育与发展,部分优秀项目脱颖而出,具备了商业化和产业化的潜力。如“超元力”项目,学生团队获得澳门企业投资,进驻大湾区10个文旅景点。该体系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创、创中成”的良性循环,近5年累计实施真实项目527个,覆盖学生2万余人次。

  环环相扣

  推进四链深度融合

  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形成了“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产业反哺教育、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催生产业”的良性生态,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教育链重构,开设“智能科技+经济管理”“人工智能+法律”等跨学科课程,建设创新实践示范课程,形成“启蒙认知—基础夯实—能力进阶—实践应用”模块化课程群。

  人才链衔接,建立“广州友城大学联盟”,实施“广州友城大学创将计划”,与广州大学城高校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联合实验室”,实现优课平台合作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分互认。

  产业链对接,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产业需求,建立“产业链地图”指导项目选题,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湾区重点产业项目库”,年均对接项目200余个。

  创新链赋能,建立“育苗专利墙→扶苗转化器→壮苗加速器”全流程体系,近5年协助创新创业学生申请专利443件、软著153项、商标55项。

  多年来,学院的实践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构建了开放、协同、生态化的育人理论框架,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成长环境,有效培养了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累计培育优质学生创业团队500余支,注册公司218家,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6个。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累计获得社会投融资超1亿元,带动社会就业3000人,孵化的学生创业公司16家估值过亿元、6家估值过5亿元。

  未来,学院将探索建立“粤港澳创新创业学分银行”,实现学分互认、标准互通;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打造更加智能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大脑”;引进国际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持续贡献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大智慧”与“广大力量”,为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作出贡献。

  (王满四 詹茜 范丽繁 周翔)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