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星期五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四小学
让数学思维看得见
于新星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第四小学深耕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多年,以课题研究为支点,撬动课堂转型,让数学思维从隐性走向显性,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中,构建起充满生命力的教学新生态。学校以课题“基于学生思维显性化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为抓手,构建起“理论奠基—策略创新—评价护航”的完整教学体系。不仅让数学课堂成为思维生长的“实验场”,更让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转型为“思维雕刻家”,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蜕变为“主动建构者”,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可感知、可操作、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破局理论迷雾

  建构思维图谱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产物。在“小数加减法”课堂上,教师祁珊珊打破“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传统模式,让学生用图形和计算器自主探索“5.69+3.21”的算理。这种“做中学”的方式,让抽象的“相同数位对齐”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思维步骤。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化身“思维导游”,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动态演示功能,让圆心与半径成为可视化的“主角”:随着圆心固定、半径旋转,一个标准的圆形在屏幕上渐次舒展,帮助学生们学习到“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的几何原则。无独有偶,“年月日”课堂上更是将直观教学发挥到极致——右手握拳点数间,凸起的关节化作31天的大月,凹陷的指缝成为30天的小月,孩子们在肢体律动中与抽象的时间概念握手,让冰冷的数字拥有了“体温”。

  如果说课堂实践是思维显性化的“主阵地”,那么“思维引导”与小组互评则是延伸探索的“第二战场”。在“解决归一问题”时,引导学生在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厘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而在小组互评中,精准点评,将隐性的思维策略从“幕后”推向“台前”,推动学生在“观察—反思—优化”的认知闭环中完成思维的迭代升级。从理论源头的破冰,到直观手段的赋能,再到反思机制的建构,学校的教师们以“做中学”为舟,以“思中悟”为桨,在思维显性化的航程中不断探索。

  理论浸润实践

  梯度分层培育

  理论的种子唯有深植实践土壤,方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学校以“情境驱动—表达创新—分层培育”为三棱镜,将抽象思维的光谱折射为可观察、可触摸的具象轨迹。在“体积和体积单位”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身体丈量、书本填充的具身实践,最终在合作探索中发现:1立方米空间大约能容纳4名学生并肩站立。这种将数学概念转化为物理空间体验的情境设计,让“体积”从课本上的抽象定义,变为学生可感知、可描述的真实存在。

  为破解“语言表达”的思维禁锢,学校构建起“图示+动作+符号”的多元表达体系。低年级学生用画“苹果图”的方式理解“平均分”,成为除法意义的直观注脚;“三角形面积”教学中,学生边用“剪拼法”操作边口述推理过程,肢体动作与逻辑表达同频共振;高年级学生则以“思维导图”梳理“分数除法”算理,将“除以一个数等于乘倒数”的算法本质清晰解构。多元表达如同思维的多面镜,让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如同园丁悉心照料不同生长阶段的植株,教师的分层培育策略为学生定制“三级思维路线”:基础题如平缓的“入门步道”,让学困生在计算牛奶盒面积时夯实知识基础;中等难度问题如“跳一跳够得着”的思维台阶;学优生挑战的综合实践题则如“思维高原”,“50米长绳子围成方形怎样面积最大”的任务,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周长与面积规律,在列表验证、抽象建模的过程中完成思维进阶。从情境驱动的实践浸润,到多元表达的思维外显,再到分层培育的梯度提升,学校以理论为根、以多维策略为干,构建起思维培育的立体生态。

  评价赋能成长

  实践孕育硕果

  评价是透视思维成长的“全息扫描仪”。学校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秉持发展性、多元性和过程性评价理念,构建起基于“思维显性化”的“422”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4”是指四项评价内容,即知识技能、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情感与态度;第一个“2”指两种评价方式,即等级评价与积分评价两种方式有机统一;第二个“2”指两种评价记录方式,评价的过程以学生成长记录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记录,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而非教育结果,形成动态的评价过程,让学生通过评价来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推动自我完善。

  “思维显性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课题,既锻造了教师队伍,也架起了家校协同的桥梁。课题组教师在实践中实现专业突围:1人获评“淄博名师”,2人成为“淄博市教学能手”,1人入选市骨干教师,多人次在省市县公开课及教研活动中承担示范任务。《转化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有效应用探讨》等论文登上国家级别刊物,教学案例集成为区域教研的共享资源;与此同时,课题改革带动了家校共育模式升级——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的创新,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学习过程,形成“学校引导—家庭支持—学生成长”的良性循环。

  学生的成长轨迹成为评价体系有效性的注脚: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数学表达清晰率从67%提升至92.6%,主动梳理知识的习惯养成率从近乎空白跃升至47.3%。从评价体系的创新构建,到师生成长的双向奔赴,再到校家社协同的生态重构,学校以“思维显性化”为支点,撬动起数学教育的质量提升。这一实践不仅让思维可见、成长可溯,更以评价改革为引擎,推动课堂形态、教师发展与育人模式系统升级,为小学数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经验。

  “思维显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使数学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背后,都藏着可感知的思维密码;每一次思维的显性表达,都是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抵达。这片充满创造力的数学课堂沃土,正在让更多孩子看见思维的形状,听见成长的拔节声。学校数学教研团队将继续深化这一教学改革,为更多学生点亮数学思维之光,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于新星)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