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星期五
湖南农业大学
打造特色“湘农模式” 培养卓越农科人才
邹学校 刘周敏 王薇薇

  湖南农业大学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紧扣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依托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农科教学改革项目及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优质平台,系统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构建“价值引领、师资赋能、产教融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卓越农科人才培养“湘农模式”。该育人模式着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三农”情怀、掌握现代农业科技与经营管理知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时代农科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筑牢思政根基:以科学家精神厚植“大国三农”情怀

  湖南农业大学打造以袁隆平科学家精神为灵魂的“大国三农”思政育人体系,将“躬耕田野、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思政课程全程化、思政主体全员化、思政实践多元化,从价值引领、品质塑造、品行修养、实践历练等维度,着力培育具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精神特质的新农科人才,构建政治素养与家国情怀并重的思政教育“湘农范式”。

  学校充分发挥名誉校长袁隆平院士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三个融入”实现精神传承。一是融入重要育人环节,邀请袁隆平院士出席新生开学典礼、修业讲坛、科学论坛等活动,并为毕业生寄语,通过袁隆平院士言传身教,让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精神,厚植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二是融入特色教育基地,通过精心建设袁隆平纪念园、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杂交水稻展览馆、隆平水稻博物馆和湖湘农耕文化博物馆等,构建独具特色的“湘农”特色思政教育基地,筑牢学生知农爱农认知根基。三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成立袁隆平科学家精神研究中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思政+三农+艺术”虚拟教研室等,把袁隆平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融入大学生“六求”(求真学术科技、求善文明道德、求美文化艺术、求实社会实践、求特个性发展、求强就业创业)素质拓展教育、“县委书记开讲啦”、大学生“三下乡”等特色活动;融入大型音乐思政课,并与湖南教育电视台建成“大国三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建设传播基地,激发学生厚植“三农”情怀,勇当兴农生力军。

  这一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近5年,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涌现出“橘园CEO”周少军、“藏区电商先锋”索南才让等基层典型。

  锻造硬核师资:以“院士领衔”赋能教学创新力

  学校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打造了一支以院士团队为核心,教学科研并重、创新创业融合、校内校外一体的卓越农科师资队伍,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全方位赋能,为培养新时代农科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内培外引并举,打造卓越农科师资矩阵。学校深入实施“卓越拔尖人才计划”,配套“神农学者”和人才引进政策,构建了“内培外引”双轮驱动的师资建设体系。一方面重点培育扎根“三农”的本土农业专家,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农业领域英才,形成了结构合理、梯队完善的师资队伍。

  院士团队领航,构建协同育人新范式。通过组建多个跨学科服务育人团队,成立交叉学科研究院,推动教师在田间地头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将“田埂课堂”与“田野调查”有机结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创业实践等方面开展协同育人,有效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农业问题的能力。

  双团队双平台,激发师资发展新动能。构建“神农学者创新团队”和“神农名师教学团队”的双团队体系,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两大平台,形成“团队引领—平台支撑—项目驱动”的发展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系统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和服务“三农”的能力水平。近5年,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中荣获国家奖项67项,竞赛成绩稳居湖南高校第四名。在多个专项赛事中累计获奖42项,培育出智慧养殖、数字农业等特色品牌。

  创新培养体系:以分类培养贯通产教全链条

  湖南农业大学立足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构建“分类培养、产教融合”的卓越农科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全覆盖、全链条、全过程”产教融合,培养具有前瞻性思维、国际化视野的创业型卓越农科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农学、植保、园艺、茶学等植物生产类专业采用“3+1”本科、“3+4”本硕、“3+6”本硕博等“3+X”连续培养模式,通过全导师制开展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教学;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动科、动医、动药、水产等动物生产类专业推行“校所企协同、学用创贯通”的“2+1+1”模式,即前2年课程教学,第3年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第4年顶岗实习,配备“学术+行业”“双导师”团队,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在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组织师生科技服务团队对接农业产业一线,同时与湖南省农业农村部门合作开展“订单式特岗生”培养,定向输送基层农技服务人才。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行动方案,创新拔尖创新人才、急需领域实战人才和拔尖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卓越工程师学院实施“农工结合”“农理结合”项目式教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通过“青松计划”“蹲苗计划”“鸿扬班”等产教协同育人模式,进行小班化、个性化、开放式教学;园艺学院与6所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共建“一省一校一所”农科教协同育人平台,实施人才共育;商学院深化中外合作办学,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横向贯通“专业建设—教研教改—教学竞赛—学科竞赛”全链条,纵向优化“通识—专业—实践”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设置科技与社会等六大农业特色模块;专业教育强化交叉学科课程,增设生物类平台课;实践教育开设“六求”、创业基础等特色拓展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校企合作开发《酶工程》等新兴领域教材、《作物生产原理》等关键领域教材,出版《饲料分析与检测(第三版)》等农科传统优势教材。在资源建设方面,建成116门国家、省级一流课程,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微课+私播课+慕课”数字化资源库,打造特色鲜明的校本资源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岳麓山实验室等国家平台资源,打造高水平校内实践基地;联动院士工作站、现代农业产业学院等校外资源,建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群;以袁隆平国际高端农业人才中心、茶叶深加工技术国际研修班等为载体,持续拓展卓越农科人才产业思维;创新“责任导师+导师团队”指导模式,为拔尖人才配备院士导师,为应用型人才选聘企业导师,为技能型人才引入行业导师;推行生产、科研、推广、教学、调研、育人“六边综合实习”模式,实现“认知—技能—综合—创新”能力递进培养。

  (邹学校 刘周敏 王薇薇)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