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星期三
山东省郓城县东关小学
构建“家文化”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吴明明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需要成为滋养心灵、培育人格的精神家园。山东省郓城县东关小学建于1955年,已拥有70年办学历史,学校始终将“家文化”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注重培育教师“爱校如家”的职业情怀,培养学生“亲如兄妹”的手足之情,通过开展“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争做时代好少年”活动,将“爱”“敬”“和”“助”等转化为校园生活的行为准则,努力把学校营造成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园,前任校长初玉梅出版了教育专著《家和学校兴》。如今,学校规模显著扩大,建立了分校——利民小学,并获得了“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培育教师“爱校如家”的职业情怀

  教师是学校“家文化”的首要构建者与践行者,他们对学校的情感认同直接决定着“家文化”培育的质量。“爱校如家”的情怀并非自然形成,而是需要通过柔性关怀、专业成长支持和价值引领的协同作用逐步培育。

  以柔性关怀筑牢情感根基。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是培育教师归属感的前提。学校长期坚持推行“三必访”制度:教师生病必访、家庭变故必访、重大节日必访。通过校长带队慰问、工会精准帮扶等举措,让教师感受到“家”的温暖。这种制度设计突破了传统管理的局限,将刚性规则与柔性关怀相结合。

  专业成长支持是增强教师认同感的核心。学校长期坚持实施“青蓝工程”,为每名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配备成长导师,建立个性化发展档案,并通过“师徒结对”“跨科协作”等机制,营造“互助共进”的专业生态。当教师感受到学校对其职业价值的尊重与培育,便会自然生发出“以校为家”的责任意识。

  以价值引领升华职业境界。教育理想的共鸣是情怀培育的关键。学校定期开展“我的教育初心”主题论坛,通过教师分享育人故事、评选“最美东关小学教师”等活动,将个人教育理想与学校办学理念相融合。一名教师在论坛中写道:“当看到毕业生回校探望时,我突然明白,学校早已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家’。”

  培养学生“亲如兄妹”的手足之情

  学生群体是学校“家文化”的核心载体。构建亲如兄妹的同学关系,能够培育集体主义精神,为健全人格发展奠定基础。

  推行“家庭式班级”管理模式。将班级命名为“阳光之家”“晨曦小屋”等,通过选举“家长”“家长助理”“兄妹委员”,建立“值日搭档”“学习互助组”等角色体系,让学生在模拟家庭结构中学会面对责任与担当。

  跨年级互动是拓展同伴关系的重要路径。学校开展“成长伙伴”计划,组织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学业导师”和“生活向导”,通过共同参与志愿服务、文化展演等活动,打破年级隔阂。数据显示,该计划实施后,学生互助行为增长130%。

  以活动设计培育互助精神。主题式集体活动能强化情感联结。学校设计“校园亲情日”,通过开展“兄妹结对”“家庭趣味运动会”“集体生日会”等活动,营造和谐互助的氛围。在“爱心义卖”活动中,学生自发组成“销售小组”,高年级学生主动指导低年级学生定价、推销,所得款项共同捐赠公益项目。这种协作体验让手足之情在实践中自然生长。

  情境化实践是内化办学理念的关键。学校组织“校园生活共同体”项目,将学生按兴趣特长混合编组,共同完成“班级文化墙设计”“校园环保方案实施”等任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包容差异、分工协作,在磨合中增进理解。

  以价值引导塑造新型同伴关系。针对校园中存在的个别排斥现象,学校开展“发现同伴的闪光点”主题教育,通过每周“夸夸会”、匿名感谢卡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他人优点。同时建立“同伴矛盾调解室”,培训学生调解员,用同龄人视角化解冲突,培育“和而不同”的相处智慧。

  榜样示范能强化正向引导。学校定期评选“友爱之星”,通过校园广播讲述学生主动帮助同学、化解矛盾的故事。这种价值引领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真实可感的榜样,让学生理解手足之情的深刻内涵:既是困难时的援手,也是犯错时的劝诫,更是成长中的陪伴。

  “家文化”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机制

  “家文化”对教育质量的促进并非抽象概念,而是通过影响师生行为、优化育人生态、凝聚内外合力,形成可观测的质量提升效应。这种促进作用体现在教学效能、德育实效和学校发展三个维度。

  教学效能的提升。从职业倦怠到专业自觉,“爱校如家”的情怀能有效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据初步调查,在推行“家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教师工作满意度平均提升28%,教学创新提案数量增长40%。当教师将学校视为“家”,便会从“完成任务”转向“追求卓越”,这种内在动机的转变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动力。

  同伴互助氛围能促进教学水平整体提升。学校建立“教研组家庭制”,老教师如家长般传帮带,青年教师如兄弟姐妹般共研讨,形成“备课共同体”“课堂诊断小组”等协作组织。“教研组家庭制”实施3年后,学校市级以上优质课获奖数量较之前翻番,教师专业成长速度显著加快。

  德育实效强化。从行为约束到人格养成,同伴关系为德育提供天然土壤。在充满温情的校园氛围中,学生更易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基础能让德育内容更易被接受。据学校对部分班级的调查,通过构建“家文化”,让学生在同伴关爱中弥补亲情缺失,其行为规范达标率从65%提升至92%,心理问题发生率下降37%。

  “家文化”能培育健全的人格品质。当学生在校园中体验到被爱、被尊重,便会形成安全感与自信心,这种心理基础是和谐、温馨、理解、关爱等品质形成的前提。跟踪调查显示,接受“家文化”熏陶的学生,在志愿服务参与度、集体活动积极性等方面的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群体,其社会情感能力测评得分平均高出15个百分点。

  学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家文化”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教师主动参与招生宣传,家长自发组织“校园开放日”活动,学生以校为荣积极分享校园生活,并实现了招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增设了东关小学的分校——利民小学,目前两校在校生有4000余人。

  (吴明明)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