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星期三
四链协同育英才 三维驱动促转型
——山东师范大学新时代文旅人才培养创新探索
孙凤芝 史洁

  随着我国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急需更多高素质复合型文旅人才。

  自2015年起,山东师范大学文旅教改团队联合湖北大学、山东大学,立足服务旅游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国家虚拟教研室、国家一流课程等五大核心平台,在1.0版“区域协同·融合共建”、2.0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历经“十年研制、五年检验”,最终形成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3.0版“四链协同·三维驱动”特色文旅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累计培养近3000名新型文旅人才。

  构建“四链协同”育人体系

  破解产业人才供需矛盾

  针对传统文旅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的核心问题,团队以“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耦合为核心,构建全链条协同育人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以产业链为需求轴心,夯实资源融合育人基底。紧扣文旅产业发展痛点,打破校地企资源壁垒,打造“设备共投、项目共研、人才共育”的资源融合体。通过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等省级以上实体化平台,推动校企资源从“物理叠加”向“化学化合”质变:开发“文旅云实训平台”,集成50余家4A级景区、30余家酒店脱敏数据及12项非遗数字化成果,建立动态更新的行业案例库,解决教学科研依赖“二手案例”难题;设“产业教授”双向岗位,聘请28名企业高管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评价,开通“企业博士后”通道,推动15名教师赴企业挂职,构建“双师型”队伍,实现校地企人才双向流动。

  以教育链为过程枢纽,打造协同教学实施体系。立足人才成长规律,重构教学组织与内容体系,形成“标准同步、过程对接、考核互通”的教学共同体。校企共组专业建设委员会,基于岗位能力矩阵开发模块化活页教材,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民宿管家国家职业标准》等新规转化为教学内容;推行“项目制教学+双导师制”,围绕山东文旅集团“红叶柿岩石云上毕业季”项目实现全流程教学对接;依托国家实践教育基地建立“校企轮动”机制,学生30%学时在企业实践,形成“一年级实训、二年级参与项目、三年级承担项目、四年级考评”路径,近3年联合认证合格人才87名。

  以创新链为驱动引擎,搭建产教研用转化平台。聚焦文旅产业创新需求,组建跨学科研发协同体。实施“企业项目需求揭榜制”,师生攻关完成2022年山东文旅集团发布的智慧景区管理、非遗活化等命题30余项。依托国家虚拟教研室等平台,完成国社科等项目37项。推动科研成果落地企业,如“文艺赋能景区焕新”项目带动山东景区流量提升,《淄博有座山》歌曲发布当日流量破10万,形成“科研—教学—产业”价值闭环。

  以人才链为价值闭环,完善长效治理保障机制。围绕“培养—就业—反馈”全周期,构建多方协同治理共同体。校地企理事会审定培养方案,制定《产教融合章程》明确权责利;与万豪集团等实施“管培生计划”,企业骨干参与课程设计,学生以实战经历反哺教学,毕业生经一年半轮训进管理层。头部企业投资超5000万元建实训中心,学校提供百余次技术咨询,实现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

  实施“三维驱动”育人策略

  提升人才核心素养

  团队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构建“思政价值—数智能力—创新思维”三维驱动的育人新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产业需求与教学资源精准对接。

  以价值引领立德铸魂。依托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开发“文旅职业伦理”“文旅数字化运营实践”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织学生参与非遗传承、红色文旅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家国情怀与职业使命感。通过系统培育,学生专业认同感从10年前的62%提升至现在的91%。

  以产教融合强化实践能力。通过共建共管数智文旅现代产业学院、企业专家工作室,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开发特色课程、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引入真实产业项目与“双导师”指导,带领学生承接“红叶柿岩数字化导览系统”等实际项目,累计服务游客超80万人次;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与携程等企业共建30个实践教学基地,每名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践调研年均12次以上,大幅提升解决复杂产业问题的实战能力。

  以数智交叉激发迭代创新。依托智慧教学云平台、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旅游行业大数据案例库,通过综合评价招生组建创新班,设置跨学科课程模块与“双导师”制,打破专业壁垒,开设旅游数字营销、智慧景区管理等交叉课程;由多学科导师与产业导师共同指导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融合多元知识的创新思维与跨界整合能力。同时,运用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国家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开展模拟实训,建立“学生能力成长追踪系统”,AI智能评测使评价效率提升60%,人才与企业需求匹配度提高40%。

  创新模式成效显著

  示范引领作用凸显

  该模式以OBE理念为核心,成功构建“需求—科研—教学—应用”四维闭环机制,有效破解“培养与需求脱节、评价滞后”等难题,配合OBE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培养过程动态调整与质量持续改进,人才培养社会适配度显著提升。

  学生在全国各类文旅相关赛事中斩获佳绩,累计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近3年,68%毕业生进入文旅融合型岗位,具有较大职业发展潜力;5门相关课程获评国家一流课程,形成优质课程集群;教改成果在全国58所高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推广,获上级主管部门肯定。

  未来,山东师范大学将持续深化“四链协同、三维驱动”文旅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数智技术与文旅教育深度融合,为教育强国建设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孙凤芝 史洁)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