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体验“AI+激光剪纸”项目
|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之举。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工程训练教学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将内地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港澳台学生培养成自觉拥护祖国统一、支持国家发展大局、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的坚定爱国者;将华侨华人学生培养成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对中国友好、主动担当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的育人目标,以课程思政为着力点,创新“文化传承—科学普及—工程训练”“三位一体”育人实践探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链条贯通和全要素融合,着力构建贯通大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思想保障。 聚焦文化根脉传承 厚植课程思政沃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育时代新人的宝贵资源,文化传承是专业课程思政的根基。团队融合华侨大学深厚的侨校文化底蕴和工程训练中心特色工艺资源,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榫卯木艺、剪纸、叶雕等)中蕴含的工匠精神、伦理观念与哲学思想,同时利用现代智造技术赋能传统手工业。“汉语桥”泰国大学生“中文+龙舟”文化交流团、菲律宾科技创新人才项目青少年团队等大中小学境外生到工程训练中心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智造技术的碰撞,年均培养学生600余名,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了多元文化碰撞、境内外元素交融,增进了境内外学生之间的友谊和互信。团队参与华侨大学“智造先锋”讲师团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生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实践、科技创新的精彩故事,讲好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篇章。 搭建科学普及桥梁 激发探索创新精神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连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程实践、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关键环节。团队7名教师担任厦门市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多名成员长期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并精心打造“智造先锋·科普研学进行时”科普品牌,开发了“激光剪纸”“3D打印的奥秘”“梅兰竹菊四君子书签制作”等一系列互动性强、寓教于乐的科普课程与工作坊项目,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团队依托“智造先锋”创新团队党支部、“海丝智造”研究生创新团队党支部和福建省朱来发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科普讲师团,通过“迎进来”和“送上门”相结合的方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案例,将深奥的工程原理、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科普内容,并巧妙融入科学精神、科技伦理和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年均开展校内外科普活动60余场,有效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播撒种子。 深化工程训练实践 锤炼匠品融合人才 团队将工程训练作为落实“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的核心载体和落脚点,打造“训赛创”一体化平台。每年,团队面向土木、信息、计算机、机械等工科类专业,开展工程训练超过2万人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涵养得到了有效提升。以工程训练为基础层、以科创竞赛为提升层、以创业孵化为应用层,形成多学科交叉的梯度式培养链条,参加工程训练相关专业的各工科专业本科生参与各类科创赛的比例高达55%,其中获得国家级别、省部级竞赛奖项人数达30余人,孵化20余项大学生创业项目,有10余个项目已成功进入市场。通过工程训练实践,团队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重目标的辩证统一。 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文化传承—科学普及—工程训练”“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内涵建设,进一步完善贯通大中小学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和共享机制,拓展协同育人网络,强化品牌活动影响力,努力成为特色鲜明、区域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实践育人团队和课程思政示范团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 (姜峰 张灯 林添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