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急需探索有效路径,将“大思政课”理念落到实处。青岛理工大学以构建“四位一体”实践矩阵为抓手,在拓展育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育人实效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立足国家战略,构建“四位一体”实践平台 青岛理工大学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打破校园围墙,将育人阵地延伸到广阔社会。学校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分别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融合创新主题园国家级别“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红蓝筑梦”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杨家山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风向标无人机培训教育基地和海尔集团精心打造四大特色实践基地,形成“军民融合铸魂、乡村振兴赋能、新质科技引领、工业互联创新”的“四位一体”实践矩阵,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在“红蓝筑梦”基地,学校整合海军军史展览馆、国防教育基地等资源,打造“红色基因+海洋国防”教育链,开发“国防教育+科技创新”双轨课程,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在杨家山里乡村振兴基地,建设乡村共创学堂、齐长城文化馆等载体,创新“生态+文化+研学”模式,开发案例教学课程,组织学生深入调研并产出《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等报告,推广“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风向标无人机培训教育基地,打造低空经济与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无人机操纵员”培训,开设低空经济课程,将无人机技术、航天测控等前沿科技融入思政教育,培育复合型人才;在海尔工业互联网基地,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企业蹲点实践,助力教学案例库更新。组织学生参与智能工厂调研与研发项目,深化对“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理解,构建“工业互联网+思政”特色课程体系。以上举措实现了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产业前沿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立体、紧贴时代的实践场域。 强化机制创新,拓展育人应用场景 “大思政课”的生命力在于常态化、制度化运行。青岛理工大学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机制创新,保障实践育人走深走实。学校将“大思政课”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重点,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季度推进与年度考核机制。出台专项实施方案,明确“一二三四”(一个目标、二维驱动、三方协同、四大基地矩阵)实施路径。“一个目标”是指打造山东省“大思政课”建设标杆,“二维驱动”是指实践创新与理论升华,“三方协同”是指校社企共同发力,“四大基地矩阵”是指四大基地建设。突破办学壁垒,“红蓝筑梦”基地形成“国防教育+产业实训”双轨育人模式:一方面整合海军军史展览馆、国防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开发“新时代国家安全观”实践课程;另一方面引入青岛融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军民融合产业项目,组织学生参与360城市安全大脑“网络攻击模拟对抗”等实战课题。创设沉浸式教学场景,结合研学、宣讲、调研,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车间里的思政课”三大实践课程群。开发实践成效量化评估模型,将调研成果、社会服务等纳入思政课考核体系,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凸显多维成效,增强社会辐射效应 育人实效显著提升。沉浸式实践课程覆盖学生超千人次,产出乡村振兴、军民融合等高质量研究报告30余篇,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不断增强。“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等课题研究有力提升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依托基地开展的横向课题研究,部分成果获批省部级社科项目立项,形成了科研深度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思政课教师在国家级别、省级教学竞赛中屡获一等奖。 社会影响持续扩大。学校建设经验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学校牵头制定《黄河流域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联动沿黄九省(区)高校组建“大思政课”建设联盟,实现了育人模式从学校实践到区域推广的跨越。 青岛理工大学构建的“四位一体”“大思政课”实践矩阵,其核心价值在于: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拓展育人场域,创新体制机制打通育人堵点,融合产教资源提升育人效能,强化量化评估促进知行转化。这一模式有效促进思政教育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实现了育人成效、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的全域突破,为新时代高校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立德树人质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青岛理工方案”。其成功经验,特别是强化顶层推动、深化校社企协同、打造特色实践载体、注重成果转化等做法,对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华章琳 李晓辉 郭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