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星期三
河南城建学院
数智引领新变革 跑出育人“加速度”
范晓伟 孙玉周 王许涛 鲁春阳 郭金敏

  河南城建学院牢牢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新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1348”发展战略,系统撬动人才培养全链条变革,依托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数字化视阈下应用型高校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数智技术赋能学分制下学业考核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和“‘智能+’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研究与实践”,跑出了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的“加速度”,为地方高校探索构建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蹚出了新路子。

  (一)重塑专业生态,跑出“数智基因”专业集群建设“加速度”

  从智慧教室到虚拟工地,从数据中台到“云端”课堂,一场静水深流的专业数字化转型在学校的实验室、课堂和实践基地全面铺开。学校坚持“撤增锻塑”并举,以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做强“城建”优势工科专业,打造“工程”特色经管专业,布局新兴急需专业,重构专业集群生态系统,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数字化转型。

  学校按照“突出重点、集群发展”的原则,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岗位链,进一步整合优化专业群布局体系,推动专业面向智能化、现代化、融合化、集群化发展。以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认证专业、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等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智能+”“低碳+”等新兴学科专业,新增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智能建造、工程审计3个本科专业和3D智造、装配式建筑新技术、大数据与数字城市治理、低空技术与工程等28个微专业,新申报机器人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地理空间信息工程等6个专业,加速优化专业设置,加快专业数字化转型,有效构建了合理的数字化专业结构。

  学校建有河南省数字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结构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与南方测绘集团共建元宇宙智能测绘实训中心等一系列实验实训平台。依托这些平台,指导学生开展BIM技术、3D打印、实验机器人编程实践、数字孪生、三维实景建模等虚拟仿真实验,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及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三高三难”问题,深度培养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并获批2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二)重构课程体系,跑出“数智技术”课程矩阵建设“加速度”

  学校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数字+工程”双螺旋课程体系。课程由“四大教育平台、八大课程模块”构成,全面推进“1+1+N”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改革,即:以“1”门通识教育必修“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课程为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思维;以“1”门智能技术基础课程为进阶,设置“程序设计语言1(Python)”“程序设计语言2(C)”等课程;设置“N”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专业类课程,培养学生面向未来智能化时代解决多学科领域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例如,智能建造专业开设“建造机器人与装备实践”“土木工程试验与智能检测”等新课程;测绘工程专业开设“BIM技术及工程应用”“高精度导航地图与位置服务”“工业智能定位”等拓展课程;工程管理专业开设“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虚拟设计与施工”“数字建造与创新管理”等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主动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强国建设,将相关内容融入教学内容,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打造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特色,促进学生人工智能思维的培养。

  按照“三化四真”要求(“三化”是指“行业化、数字化、应用化”,“四真”是指在真实环境中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强调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行业需求、工程实践对接,提升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知识传授与技术演进同步,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发展的痼疾。学校利用“学在城建”平台,深化数字资源供给改革,推进涵盖知识图谱、能力图谱、问题图谱和习题库、试题库、项目案例库、课程思政库等内容的课程“3图谱+4库”建设。目前,学校已立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100门、网络课程273门、智慧课程100门。

  (三)重构教学模式,跑出“智慧师资”建设“加速度”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要求,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创新应用为牵引,构建“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数据驱动精准教学、人机共生深度互动”的三维协同机制,确立“师—生—机”协同共生的新逻辑。经过不懈努力,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熟练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新常态,探索形成了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径。

  学校重构师资能力,着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启动“AI赋能教学创新专项活动”,加大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力度,举办“DeepSeek赋能未来教育:AI驱动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训练营”,组织“AI赋能高等教育:聚焦智慧课程与应用实操”“DeepSeek赋能高校教育教学及应用案例”等数智技术应用培训,参训教师5000余人次。

  学校研发“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系统”,该系统对接“学在城建”平台,打造“课前智能预学—课中深度交互—课后精准巩固”的人机协同教学新场景。课前,教师通过平台发布分层次学习任务,AI根据学情推送个性化资源,并生成预习诊断报告,帮助教师构建个体“认知地图”,实现从批量“流水线”式育人转向“个性化”育人。课中,利用智慧教室,借助虚拟仿真技术、3D建模等数字化手段,为学生打造沉浸式教学环境。建立“教师主导+智能助教”“双师”协同机制,“AI助教”“数字人”承担辅助备课、知识讲解、学情诊断、习题批改等重复性任务,释放教师精力以聚焦高阶思维培养。例如,教师指导学生依托“元宇宙智能测绘实训系统”,实现外业测量与内业绘图虚实结合同步进行。课后,AI自动推送强化训练题,并生成学习行为分析报告。学校还研发了“芯灵数智人系统”,可以帮助师生实时进行互动、答疑,形成“机器反馈—教师干预—学生改进”的持续改进闭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四)筑牢数字底座,跑出“智慧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速度”

  “十四五”期间,学校大力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升工程,有效夯实数字新基建的底座。出台《数据管理办法(试行)》《数据保密协议》《信息化建设项目工作成效报告制度》《信息标准》《数据操作规范》等配套制度,以“一网通办”为纽带,通过建设校级“一表通”平台、低代码开发平台等举措,实现了校内数据高效的收集、整合、共享和管理,“智慧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目前,学校已建成100G主干到楼宇、千兆/万兆到桌面、有线无线全覆盖、校园Wi-Fi7和5G相融合的新一代校园网络。校园网拥有教育网和全运营商出口,总出口带宽达50G,为师生在线学习、远程教学、科研大数据处理等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学校与运营商合作建设多域融合5G专网,建成“数据+模型”双耦合数据中台,集成170个平台系统,数据日交换量从7亿提升到22亿。

  学校建立智能教学管理平台,开展智能教务管理、基础数据监控、智能教学评价,推进教考分离;建立智能教学服务平台,开发“学业预警系统”,部署自主终端查询打印系统;建立智能教学资源平台,利用“学在城建”“学习通”和中国大学慕课等教学平台,打造学校数字教学资源供给体系。

  同时,学校搭建了“我i城建”智慧校园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办公OA系统、学工系统、教务系统、科研系统、一卡通系统等40余个业务管理系统,封装和开发了200余个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服务功能。学校在智慧校园平台建设过程中,大力推进公共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目前2024版数据标准已发布12个代码类、350个代码子类、3万多条代码、114个数据目录,共入库数据1.05亿条,接口累计被调用9300余万次,“一网通办”平台“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路”的目标已得到有效实现。目前,“我i城建”智慧校园平台和企业微信已经成为学校信息平台、社交平台、数据集散地、咨询平台和数字资源中心。

  (五)破除分数桎梏,跑出“数据驱动”评价体系建设“加速度”

  学校以评价改革牵引质量改革,出台《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管理办法》《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强化数据驱动的评价体系建设,打造课程建设新引擎,推进课程建设提质增效。

  学校通过采集多模态数据,分析学生课堂互动情况,使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托学业预警系统,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智能诊断与反馈。依托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平台,自动生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报告。打造“多元共治”评价生态,在毕业设计、实习考核中,推进校企双元评价。如与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共建的智慧建造产业学院,将BIM模型优化效率、提高施工方案可行性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同时,引入行业认证衔接,如引入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IM工程师等认证标准,提升人才培养适配度,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通过全景式、全链条采集教学情况的大数据,探索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质量建设体系,推动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评价维度实现“四个转向”:从知识考核转向能力素养考核、从课程考核转向学生发展考核、从“第一课堂”考核转向多模态综合考核、从终结性考核转向全过程考核。

  近3年,学校学生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证书突破10000人次,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别奖项85项、省部级奖项1041项,稳居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前列。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对母校总体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均在95%以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2%以上,连年位居河南省本科高校前列。

  数字化转型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开辟了“变轨超车”的新赛道。“需求牵引产教融合数智赋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自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25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果奖一等奖。《智慧交通大脑:AI驱动的城市交通优化方案》获得首批河南省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学校以数智融合重塑教育基因,以产教融合重构培养生态,探索形成了“数智驱动、产教融合、能力递进”的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数智赋能,以更高水平的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城建智慧”和“城建方案”。

  (范晓伟 孙玉周 王许涛 鲁春阳 郭金敏)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