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星期三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花园学校
心灵对话:循环日记构建成长共同体
郑华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花园学校(以下简称“花园学校”),循环日记作为一种流动性、分享性的日记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它不仅是一种写作形式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在这里,循环日记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为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全新的路径,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健全人格,让教育回归本真。

  分类施策:搭建心灵成长的多维载体

  循环日记是以小组接力写作、师生家校多维互动为特色的新型育人模式,通过每日轮转的文字对话,实现写作能力提升与心理健康成长的双向赋能。在花园学校的实践中,循环日记构建了“小组—班级—家校”“三位一体”的流动体系。四人一组的小组循环日记如同微型心灵共同体,组员按周一至周四的固定顺序接力写作,前一名学生的日记成为后一名学生的心灵铺垫;班级循环日记犹如一面动态的成长之镜。学生每天依据学号依次轮流撰写当日日记,内容涵盖他们在学校、家庭及上下学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亦可包含问题征答、意见建议等。颇具创新意义的是家校共育循环日记。在班级循环日记的基础上,学校引入家长评价机制,家长不仅能为前一篇日记添加评语,还能在自己孩子的日记后进行补充,甚至借此与教师沟通交流。无论是分享亲子共读心得,关注班级生活动态,还是交流家庭教育智慧,家长的积极参与有效融合了教育力量。

  在循环日记的实践中,按写作内容可分为习作日记与自由创作日记。习作日记由语文教师依托教材命题,引导学生发掘生活素材、分享体验以提升写作水平,与正式作文相比,要求更宽泛,不严格限制字数,倡导真情与个性表达;自由创作日记则无须教师命题,由小组自定主题或组员自由写作,穿插于命题习作之间,学生可接龙创作诗歌、分享感悟或推荐书籍、电影等,充分尊重学生的创作意愿、满足学生的表达需求,大幅度调动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循环日记的小组在文化设计上,涵盖小组命名、扉页设计、组员笔名拟定及每页名人名言选配,要求组名富有创意、朗朗上口,扉页色彩明快且能体现小组特色,笔名需既有内涵又具创意;扉页设计需明确成员姓名、笔名及序号(1号为组长,按周一至周四顺序写作),并可通过绘画、贴纸、小组格言或公约等体现个性化特征,经师生共同努力,每个小组的扉页设计精彩纷呈。

  协同评价:编织心灵沟通的立体网络

  循环日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对话模式,使学生之间构建起一个写作共同体,构成了一个对话域。组内交流评价是心灵的对话:学生在阅读同伴日记后,用简单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可能是对同伴写作技巧的赞美,也可能是对其思想深度的钦佩。师生交流评价是智慧的引领:教师的评价不再仅仅是对写作水平的评判,更是对学生成长的关注。教师从学生的文字背后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用富有温度的语言给予引导与支持。这正是师生交流评价的力量所在,它能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潜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他们走向成长。

  集体展示交流是心灵的共鸣:将优秀的日记在班级中展示,让每名学生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同伴的认可与赞赏时,那种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同时,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学到优秀的写作方法与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家校互动评价是爱的传递:家长通过阅读学生的日记,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这种文字交流往往比口头教育更加委婉、更加易于接受。一位家长在孩子的日记后面写道:“孩子,看到你对未来的迷茫,我也很心疼。但你要相信,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爸爸妈妈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孩子在阅读后,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与支持,从而更加坚定了前进的步伐。

  要素引领:构建心灵健康的成长坐标

  基于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及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结合循环日记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花园学校精心设计了初中生六大心灵健康要素。第一,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心灵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深刻认识自我,坦诚承认自我,积极接受自我,还能具备自知之明。他们能够客观、恰当地评价自身的能力、特长及性格中的优缺点。第二,乐于学习,积极进取。心灵健康的中学生能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取得显著成就,并获得满足感。他们能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不将其视为负担。第三,乐于交往,尊重友谊。心灵健康的中学生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类人群和谐相处。他们通常表现出较强的乐群性,渴望人际交往。例如,在循环日记写作中,同组学生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建立稳固、和谐的人际关系。第四,情绪稳定、乐观向上。心灵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轻松、活泼、快乐,虽会因学习、生活的挫折等产生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陷入消极、悲观。小组学生在阅读时能及时进行文字评价,给予正能量引导和鼓励,使其心理保持平衡。第五,热爱集体,热爱生活。心灵健康的中学生拥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并热爱学习生活。例如,在循环日记文化设计中,学生精心设计封面、制定目标、提出口号、附上格言,图文并茂,充分体现其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品质。第六,有安全感,自信自主。心灵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常态生活方式,不因生活变故、学习环境和任务的变化而过度焦虑,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学校学生坚持写循环日记,具备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要素通过循环日记的实践场景得以具象化,成为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坐标。

  “以前觉得写日记是任务,现在发现,那些说不出口的话,都能在日记本里找到回应。”10年实践证明,当文字开始流动,当评价充满温度,当文化浸润心灵,循环日记便不再只是花园学校的写作形式,而是成为一面照见学生成长的镜子、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在这流动的文字里,学生不仅学会了表达,更在共享与对话中找到了认识自我、接纳他人、拥抱生活的心灵密码。这或许正是新时代教育动人的模样——让每颗心灵都在文字的滋养中绽放独特的光芒。(郑华)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