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星期三
四方协同 四维联动
——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胡友慧 王果 邓伍英 黄佳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来,湖南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长沙市积极贯彻落实,并于2017年成功获得世界“媒体艺术之都”荣誉称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重塑着文化生产传播方式,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现象日趋明显。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前身为创办于1988年的长沙学院艺术设计系,2014年,学院前瞻性布局,明确制定了“立足‘媒体艺术之都’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探索“四方协同·四维联动”应用型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就业直通”的新型育人路径,学院成为高素质应用型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储备池。

  四方协同,强化人才供给侧的内生动力

  学院积极构建四方参与的立体化、场景化体系,即协同“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社会”,创建产业园区、专业学院、产业学院、行业基地。

  学院依托地方文旅规划和长沙市“媒体艺术之都”产业资源,与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共建合作机制,把产业场景融入课程与实践。学院成为长沙市视频文创产业链校长单位、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战略合作伙伴;开展红色电影修复展映、VR雷锋展馆建设、“一带一路”青年文化论坛等活动。

  学院协助学校成立“马栏山新媒体学院”,整合校内美术、设计、工程、传媒等学科资源,搭建跨学科平台,构建“模块化教学+交叉学科工作坊+项目实践”一体化育人结构。与经济与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等联合共建“动画创作”等课程和“虚拟现实创意设计”等实训平台。

  学院推动学分弹性认定,把产业实践、创新创业、赛事成果纳入学业评价,增强学生产业适应性与实战力。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实施“企业命题—课堂承接—成果共评”模式,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学院联合湖南省动漫游戏协会、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等行业协会以及博物院、历史文艺展馆等机构,共建湖南省数字动漫与游戏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开展横向项目合作、艺术作品展演等,并将社会服务纳入课程,围绕“社区赋能、乡村振兴、公益设计”等任务,形成“项目—课程—评价”联动机制。组织“数字文博之旅”“智绘乡村”“红色电影数智修复”等项目,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服务社会,推动项目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四维联动,促进人才需求侧的结构均衡

  四维联动是指联动“价值、文化、产业、科技”4个维度。学院通过“三全育人”“三色课堂”“三产入教”“三融同构”,构建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的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依托长沙市“媒体艺术之都”建设,坚持“三全育人”,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与服务地方发展融入课程与实践,提升学生责任意识与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整合多方资源,强化本土表达,创建“三色课堂”,“红色课堂”支撑文化传承,“金色课堂”助力文化创新,“蓝色课堂”注重文化赋能。统整文学、艺术、工程、传媒等学科优势,聚焦区域文化IP与湖湘文化创新,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原创力。依托“红色遗址与革命影像数字化保护及传播研究基地”“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数字化应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推动湖南博物院数字文创、湘江古镇群数字应用落地。

  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协同育人,创新“三产入教”,将产业标准、产业场景、产业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与实践,构建校企共育的递进式体系,锻炼学生的协作与创新能力。与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动漫游戏协会等企业、机构共建课程与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材、文旅IP和动画内容。与湖南云上栏山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共建红色电影数智修复实验室,将园区万兆光纤专线铺设进教室,引进“马栏山‘云网算’平台”,实现与产业园区共享云桌面、云存储、云资源,搭建校园工业级生产线。

  学院融合新兴技术,拓展创新能力,创建“虚拟现实与数字化智能化创新设计中心”,聚焦科艺融合、科教融合、虚实融合,开展“三融同构”实践教学。

  学院多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学院建设省级教学科研平台10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产业实训基地27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个、学科评估A类专业1个,立项建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近5年,教师获得国家奖项32项、省级奖项39项,学生学科竞赛获得国家奖项281项、省级奖项714项,学院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优秀院校奖”8次。

  未来,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将继续立足文化创意产业需求,强化产教协同,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媒体艺术设计人才,向着建成湖南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特色高水平学院的目标勇毅前行。

  (胡友慧 王果 邓伍英 黄佳)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