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以“三融三跨”教学理念为引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坚持工业分析、应用电化学等特色专业方向,锚定“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强、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适配新兴产业需求”“三强一适配”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主体融合、知识融合、资源融合,实现跨学科能力培养、跨场景实践育人、跨主体评价革新,构建了“多维协同、产业驱动、能力导向”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提升跨学科能力 打造“理工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通过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实施教师企业实践轮岗制度、推行校企“双导师”授课机制等举措,提升了教师在工程实践、工艺设计和设备操作等方面的实务能力,实现理科基础与工科应用的有机融合,培养了既懂理论又通实践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专业开发“科技—人文”双主线课程,例如,“创新实践”课程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升学生对专业科技创新的认同感与使命感。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成立校级科技人文协同中心。 构建“化学+X”交叉课程体系。专业围绕“三强一适配”核心能力,对接绿色化学、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需求,以“真实问题链”重组知识模块,形成“需求识别—内容设计—能力培养”闭环,打破单一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实现跨学科融合与产业适配。 推动能力培养贴合产业需求 完善“三阶能力递进”课程体系。专业以“知识整合→复杂问题解决→创新创业”为能力培养主线,构建“基础层→进阶层→创新层”的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虚实结合、校企联动”的资源整合模式,破解传统实践教学同质化、碎片化问题,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系统性提升。 实施“产业导向”跨学科项目。专业聚焦新能源材料、智能检测等领域,采用“双导师制”和“跨学科组队”模式,构建“项目链”训练体系,实现“产业需求—跨学科能力—岗位适配”精准对接。 开展数智化资源整合与场景重构。专业通过构建“虚拟仿真—智慧实验室—企业实景”三级实践平台,整合开发了新能源材料合成、智能检测等虚拟仿真系统,升级智慧实验室,实现仪器远程共享与云端数据管理,并联合企业共建配备智能生产设备的“数智化工位”,形成“虚拟预习—校内验证—企业实操”的闭环训练体系,实现实践数据云端共享,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智化实践能力。 优化评价体系 构建“产业适配”的能力评价维度。专业基于产业链需求,校企协同构建“需求—教学—评价—反馈—改进”闭环体系:通过行业调研拆解岗位能力,设计分层评价工具,嵌入企业真实课题考核,通过动态化、多主体、场景化的评价机制,实现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胜任”的转变,建立“多元立体、动态反馈”的评价机制。 评价主体多元化,实施“三方联动”动态评价。专业创新构建“校企共评”动态适配体系:依托“产业教授”机制,将企业标准转化为可量化的“能力单元”,建立企业导师、学术导师、学生互评的三方评价框架。通过“双循环”改进模型,实现从学分考核到能力评估、从结果判定到过程优化的转变,形成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生态系统。 以国家教学名师为核心的跨学科教师团队获评国家教学团队、齐鲁最美教师团队,出版国家规划教材3部,教育部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1部,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等教材被30多所高校使用。教材建设助力课程建设,团队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建成绿色化学制造与精准检测等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山东省内外50余所高校来学校交流应用化学专业及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经验,获批国家、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成效显著。应用化学系获批山东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专业实习基地获批山东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应用化学专业获批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和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核心专业,并助力学校化学学科ESI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该模式通过多维协同打破学科壁垒、三阶联动对接产业需求、动态闭环优化评价体系,系统性解决了产教脱节问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模式。 (魏琴 马洪敏 任祥 吴丹 杜宇 王雪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