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星期二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深化医德教育改革
——山西医科大学“大思政—1345”“新医德”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军 解军

  山西医科大学传承百年医教文脉,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引,以医德教育为立校之本,系统构建“大思政—1345”“新医德”育人模式,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卓越医学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的“山医方案”。

  作为一所有着106年办学历史的医科院校,山西医科大学自1919年建校以来,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将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崇高责任融入办学血脉。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跟时代发展脉搏,服务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系统构建并实践“大思政—1345”“新医德”育人模式,开辟了一条具有山医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之路。

  根植红色基因

  百年文脉筑牢学校医德教育之魂

  在五四运动浪潮的影响下,学校前身——山西医学传习所在古城并州应运而生,开启了兴医强国的壮阔历程。其后,学校历经多个重要发展阶段,红色基因愈加鲜明。百余年来,学校始终坚守医心向党、报国为民的崇高追求,深深扎根于三晋热土,传承红色血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品格。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山西医科大学秉承“医理博精、德能高邃”的校训,弘扬“献身、务实、团结、进取”的校风,凝练出“求实精进、坚韧弘毅”的精神,构建起“笃学崇教、德医砺质”的质量文化体系,走出了一条融红色基因、人文传承与医学教育为一体的育人之路。这里曾涌现出一大批堪称国之栋梁的医学大家和卫生事业骨干。他们不仅以精湛的医术守护人民健康,更以崇高医德和奉献精神树立起一代代山医人敬仰的精神丰碑。

  “大思政—1345”“新医德”育人模式根植于山医百年文脉,回应时代要求。从建校之初倡扬“医师之十德”,到贯彻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卫生工作宗旨,学校的育人模式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历经20余年的探索实践,层层递进并日臻完善,成为山西医科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载体。它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将价值引领贯穿教学、科研、临床实践与社会服务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卓越专业能力和高尚医德医风的医学人才。

  紧扣时代之问

  三阶段迭代升级学校医德教育模式

  作为一所承载着深厚历史文脉与崇高医德教育使命的高等学府,山西医科大学“大思政—1345”“新医德”育人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国家大政方针与省情校情紧密融合的成功案例,经历了3个阶段的持续探索与迭代升级。

  第一阶段是从2005年到2016年,学校多领域并行共进的思政教育1.0模式建立。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将体制机制优化与基础夯实作为核心任务。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建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为“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与队伍基础。在党建引领、思政课程创新、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培育、网络管理优化等多个领域协同发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教育体系,为后续的医德教育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从2016年到2022年,学校双向贯通的医德教育2.0模式形成。学校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托“HELP”培养理念、“医学人文胜任力+医学技能胜任力”培养路径以及“BRIDGE”育人桥梁的培养体系,创新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的“双贯通”改革。通过强化学校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构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有机统一的医德教育新模式。这一时期,学校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育人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医德、践行医德,形成了独特的医德教育特色。

  第三阶段是从2022年至今,学校全域融合的“大思政—1345”“新医德”育人模式3.0建成并不断完善。学校全面汇聚校内外育人资源与力量,推动思政元素向专业教学、临床实践、科研训练等关键环节深度渗透,促进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接受系统的思政教育,还能在临床等实践场景中更加深刻体会医德的内涵,从而在心中树立起崇高的医德观念。

  深化系统创新

  夯实学校医德教育核心架构

  “大思政—1345”“新医德”育人模式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紧紧围绕“一个根本任务”,立足“三重育人向度”,健全“四个培养机制”,构建“五位一体”模式,形成有机衔接、协同发力、深度融合的医学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坚守“一个根本任务”,把牢育人方向。学校始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三晋、服务全国,兼具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专业能力、医德素养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彰显了学校在新时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担当。

  立足“三重育人向度”,明确培养目标。学校聚焦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诚捍卫者、中国式现代化的卓越建设者、健康中国战略的坚定践行者,从政治认同、时代使命、专业担当3个维度,系统构建医学人才的价值坐标和目标体系,引导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坚定理想信念中升华人民情怀,在担当崇高使命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成为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当时代使命的医学栋梁。

  健全“四个培养机制”,强化体系支撑。学校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坚持和加强党对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多方协调联动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健全融合贯通机制,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实现理论教育、专业教学、临床实践与价值塑造有机统一;健全协同赋能机制,依托学科交叉、校地联动等多重路径,构建资源集聚、功能互补、效能提升的立体化赋能体系;健全综合保障机制,强化制度设计、资源投入、动态评价与文化浸润“四维联动”,确保育人工作科学规范、常态长效、持续优化。

  构建“五位一体”模式,推动五维深度融合。学校系统推进课程、课堂、平台、师资、体系5个维度协同建设。建强“大课程”,守好思政教育主渠道,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建设“大课堂”,拓展思政教育主阵地,促进课堂教学、临床实训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搭建“大平台”,整合思政教育新资源,打造虚实结合、内外联动的育人空间;建好“大师资”,培育思政教育主力军,构建专兼结合、业务精湛、德能兼备的教师队伍;构建“大体系”,开创思政教育新格局,打造系统设计、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育人生态。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持续深化医德教育改革的决心与创新实践,是学校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山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为高等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山医方案”。

  坚持以生为本

  打造“五位一体”医德教育矩阵

  学校深刻践行OBE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打造“五位一体”医德教育矩阵,旨在全方位、多层次地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医德素养和人文情怀。

  在建强“大课程”方面,树牢“德医相融”理念,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医学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通过出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举办“德医相融”工作坊、整合课程教学案例和优化课程教材教案建设等措施,将医学思政元素列入思政课程教案,将医德元素加入课程思政内容,整合形成“案例+思政”特色课程思政资源库,编写出版《医药文化思政资源研究》等,策划编写《吕梁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南》。同时,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将思政课理论讲解、课堂研讨与医学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程参与度。

  在建设“大课堂”方面,占领思政教育主阵地,结合医学思政教育特点,构建以“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部”为枢纽的实践育人矩阵。学校制定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参与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思政实践和实践思政贯穿医学思政教育全过程。通过单列思政实践课、拓展校外思政实践区域和建好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等措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思政教育真谛。截至目前,学校已签约挂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共计32个。

  在搭建“大平台”方面,创新“场馆+思政”“数字+思政”“医学+思政”“文化+思政”等思政教育新形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手段,整合校史馆(山西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生命科学馆(山西省科普基地)等校内丰富的场馆资源及新媒体平台,建设云上“大思政课”教育共同体,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互动式的思政教育体验,学校党委书记担任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医德教育实践”负责人。学校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下的医学平台思政实践育人功能,在山西医学科学院(A区)成立功能型党组织,将7个部委级平台以及3个联合知名高校建立的校级平台打造成高水平医学研究与高层次思政教育贯通融合的育人平台。19所高校的学子与山医学子共赴太行、吕梁革命老区开展实践活动,了解基层医疗,感受红色文化,增进家国情怀。深挖中国古代医德、革命文化和百年校史精神富矿,打造“山医博邃讲堂”“大画医学”“正学风、比勤奋”等各具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学校原创话剧《赵雪芳》入选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高校原创文化精品)。

  在建好“大师资”方面,全面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思政师资队伍。学校依托多个名师工作室,整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搭建教研平台,开展有组织的教学科研活动。通过推进“思政课教师医学化、专业课教师思政化”双向赋能和组织教师深入医学课堂与临床一线观摩学习等,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依托“德医相融”工作坊,推动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开展双向交流、集体备课和协同设计课程工作,将价值塑造融入专业教学。学校全面推行临床教师导师制,以专硕导师标准提升带教教师临床与科研指导能力,切实发挥“医德、医技、学业、职业”四重导师作用。

  在构建“大体系”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共同参与、社会有效协同的育人机制。学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定期开展专题研究,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统筹推进各项育人任务的落实。通过构建多维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和思政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政教育协同机制等措施,实现“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全域覆盖,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直面现实之需

  问题导向破解学校医德教育瓶颈

  学校不断拓宽战略视野,精准把脉医学思政教育面临的复杂问题,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在构建“大思政—1345”“新医德”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医学思政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与全面升级。

  学校深刻认识到,要破解传统医学思政教育中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首先要迭代更新育人理念。针对以往对思政课程建设与实践环节重视不足、改革创新意识欠佳的问题,学校以理念革新为先导,积极倡导并实践“大思政课”理念,通过构建“认知—情感—行为”一体化贯通的认知内化机制,将思政教育深深植根于医学生的心灵深处。结合医学教育的独特性与专业性,学校不断强化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同时提升其亲和力和针对性,使思政教育成为医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在育人渠道的畅通方面,学校直面传统医学思政教育中教学迟滞固化的问题,以系统观念、递进原则和协同思维为指引,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打卡化”“表演性”等问题,学校紧密结合医学生临床学段特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形成“课课有思政、人人重育人、处处显价值”的协同育人新格局。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更为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在育人载体的拓展方面,学校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积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场域。面对过于依赖思政课堂主渠道,校园、社会、网络等育人载体作用发挥不足的问题,学校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思政教育阵地从“教室小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平台,为医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针对思政课教师数量较少、质量不高以及理论转化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学校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引入社会各方面育人主体和多元化师资力量参与协同育人,构建了覆盖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大思政课”育人共同体,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政素养。

  这一系列基于问题导向的创新举措,是学校对传统医学思政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

  改革成效显著

  五育融合结出丰硕创新成果

  山西医科大学立足时代前沿,以“大思政—1345”“新医德”育人模式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系统性、重构性创新,构建了“理论铸魂、实践赋能、特色彰显”的医学思政教育新体系。该模式以全域融通重塑育人新格局,将“大思政课”理念深度嵌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坚持以五育融合开辟育人新路径。近3年,开展学生志愿服务1977场,统筹推进“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育强身、美育浸润、劳动教育躬身”,夯实学生全面发展根基。坚持以实践赋能创新育人形态,依托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情境体验’思政实践课”,重构育人场景,实现思政教育的精准供给。

  学校坚持以统筹协同优化育人生态,通过校领导深入“一站式”学生社区担任“社区长”、中层干部扎根一线,构建“党建引领、师生相伴”联动格局,以服务育人协同中心为枢纽,与60所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103个教学基地联动,汇聚了磅礴的育人合力。

  经过多年深耕实践,学校“大思政—1345”“新医德”育人模式持续深化、日趋成熟,在一流本科课程及专业建设、资源平台拓展、师资队伍锻造、卓越人才培养、社会实践服务、特色文化传承等方面成效卓著、硕果累累。

  学校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一流本科专业覆盖率达92.86%。获批42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思政课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6门本科思政必修课全部获评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加强资源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平台的数量与质量协同跃升。建成多维度优质思政教学资源库,提炼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政案例800余个。跨场域思政实践教学平台不断拓展,先后获批全国医院人文建设实践基地、国家教育部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2024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25年,获得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学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动教学与竞赛双向赋能。近5年,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竞赛奖项183项,包括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1项。

  学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实现育人与育才有机统一。近年来,一批学子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基于‘HELP—BRIDGE’的卓越医生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健康人文理念下的创新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6项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近5年,学校教师主编、参编教材275部。广大学子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多项国家重大竞赛中表现突出,展现了出色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学校强化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彰显大学责任与担当。学校“小丑医生”志愿者服务队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多名教师获得中国五四青年奖章、全国及省级道德模范提名,师德医德楷模不断涌现。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山医经验”已实现从理念创新到实践模式的全面升华,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医学思政育人新方案,为新时代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

  “大思政—1345”“新医德”育人模式不仅为高等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更培养了一批批心怀家国、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着坚实的“山医力量”。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大思政—1345”“新医德”育人模式的内涵建设,不断完善育人体系、拓展育人格局,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卓越医学人才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军 解军)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