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9 星期二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童心里的诗篇”促儿童“诗教”课程区域共享
姚苏平 邹青 崔淼 陈小虎

  “不学诗,无以言。”“温柔敦厚,诗教也。”自古以来,诗歌教育就是我国儿童文学教育、品德教育等的重要依托。在促进教育公平、区域协调发展、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通过“童心里的诗篇”少儿诗会组织开展一系列配套的教育活动,积极探索诗歌教育课程区域共享新模式,让儿童诗歌教育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铸造儿童诗歌教育的现代品牌

  2012年,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原江苏教育学院)为挂靠单位,经上级部门批准成立了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进行系列诗学研究、诗教课程实验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了首届“童心里的诗篇”少儿诗会(2015年),此后成立“江苏诗歌教育联盟”(2017年)。通过不断孵化、实践与优化,已有近百万名少年儿童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少儿诗会举办的教育活动;除了全国中小学生参与外,活动还受到海外华裔中小学生的关注。该项活动得到江苏省相关部门的肯定,逐渐成为省委宣传部门未成年人工作的重要内容。2025年1月17日,由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教育部门、共青团、妇联、作家协会、关工委联合主办的第六届“童心里的诗篇”少儿诗会优秀作品分享会在张家港举办,本次共征集来自全国28个省份的作品21万件。

  比赛、活动、课程的协同联动

  “童心里的诗篇”少儿诗会不仅是一场大范围、高规格的儿童诗歌写作赛事,还是儿童诗歌作品的展示平台、交流平台,更是促进儿童诗歌写作的课程孵化器。全国各地学校和教师在深入体认“童心里的诗篇”的倡议和理念之后,自觉开展儿童诗歌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工作,形成了儿童诗歌教育联盟。

  截至目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通过“江苏诗歌教育联盟”已开发童诗鉴赏课、童诗仿写课、童诗创意写作课等课例百项,逐渐形成由语文课、综合实践课、社团课、晨读、国学剧场以及校外实践演出、微信公众号、视频公众号、微课程视频资源库等组成的立体化课程体系,摸索童诗有效贴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方法,探索儿童诗歌教育的基本规律。

  近年来,跨学科学习是基础教育的热点话题。在我国文化传统中,诗歌、音乐、舞蹈、戏剧本一体多面,共享语言、题材与审美。以此为基础,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儿童诗歌教育课程建设密切关注诗歌本身的“文化综合性”,实现了“跨学科实践”。

  儿童诗歌教育的区域共享

  诗歌教育应该惠及每一名少年儿童。“童心里的诗篇”少儿诗会及系列配套教育活动、课程建设都围绕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做到均衡推进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转化。

  “写童诗、读童诗、唱童诗”系列区域公共课程惠及10余所学校,其中,欠发达地区学校、薄弱校占比过半,尤其关注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学校的儿童诗歌教育课程的推进,让“童心里的诗篇”走进更多儿童的生活,支持儿童的真实情感表达。由此实现“机制创新”,形成儿童诗为载体的“高校—中小学”“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学术界—教育界—文艺界”立体化协同创新格局。针对不同学校特征,点面结合、均衡推进,扩大学术资源、文艺资源、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形成学科理念、学科知识、学科方法深层次融合的儿童诗歌教育课程体系。

  截至目前,沭阳县学府路小学、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南通市海门区平山小学、泰州市实验小学、苏州工业园区至和实验学校、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徐州市铜山区铜山实验小学等一批学校探索出了风格各异、百花齐放的儿童诗歌教育实践之路。

  传承“诗歌”的家国情怀

  诗歌与散文、小说、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在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位置。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通过“童心里的诗篇”少儿诗会打造的儿童诗歌教育课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为基础,尊重其主体性与创造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设置课程主题、编选教材、组织教学的核心内容,引导儿童认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魅力,传承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少年儿童积极参与“童心里的诗篇”少儿诗会举办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家乡发展变化、个人幸福生活等不同主题,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课程和活动有效激发了广大少年儿童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增强了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助力其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姚苏平 邹青 崔淼 陈小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