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厦外附小”)作为福建省示范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1995年起,学校以“和文化”为精神内核,锚定“培养放眼世界、赢得未来的凌霄少年”育人目标,开创“和礼”德育品牌。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历经30年探索实践,构建了“全域协同·礼育共生”的德育新生态,实现从单向灌输到浸润内化、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协同的深刻转型,为新时代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鲜活案例。 谋篇 “大思政”视域下的德育体系重构 为避免德育工作形式化、协同育人低效化、素养落地碎片化等问题,厦外附小强化“大思政”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德育全链条,分阶段推进德育体系重构。 (一)破局初创阶段(1995—2005年) 厦外附小编写养成教育手册——《扬帆手册》,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细则,细化养成教育的标准;并以《扬帆手册》为抓手,开展“扬帆起航,争当‘优秀小舵手’”活动,建立行为规范动态评价机制,让德育扎根日常。 (二)体系成形阶段(2006—2010年) 构建“125”德育运行体系。“1”是指“一核引领”,聚焦“责任、尊重、诚信、合作、坚韧”五大品格;“2”是指“两翼支撑”,依靠教师专业队伍与校家社协同育人;“5”是指“五径贯通”,通过文化浸润、品格塑造、课程融合、活动实践、多元评价,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同步提炼“三格育人”内涵,把“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善爱谦”转化为12条具象化的“人生支柱”。 (三)深化辐射阶段(2011年至今) 创新构建“1344校家社教联体”。“1”是指“一核引领”,指向“凌霄少年”培育目标;“3”是指“三方协同”,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第一个“4”是指“四维联结”,贯通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第二个“4”是指“四元育人”,达成文化共育、课程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同时,厦外附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深度融入德育体系,打造开放共生的德育生态圈。 固本 “浸润式”德育生态的实践创新 厦外附小依托“125”模式与“1344”协同体,打造出立体化、生活化、具象化的“浸润式”德育实践体系,实现“礼育共生”。 (一)文化浸润,环境育人 学校精心打造“四园二廊一林”(“雏鹰园”“凤凰园”“立志园”“君子园”,“凌霄花长廊”“一帘幽梦长廊”,“拾果林”)主题环境,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承载了德育功能。“凌霄少年品行养成清单”动态呈现学生的成长足迹,校园环境成为无声的德育课堂。 (二)课程融合,思政铸魂 学校将12条“人生支柱”分学段嵌入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开发“忠孝善爱谦”主题班会课程和“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等特色课程,实现思政元素与学科教学“基因式”融合。例如,四年级“早餐小厨养成记”项目,融合劳动技能、膳食营养等,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勤”与“孝”的理解,相关成果被央视少儿频道融媒体节目《厨房小当家》专题报道。 (三)活动实践,体验内化 学校创新设计“爸爸开讲啦”活动,累计吸引近400位家长入校授课,内容涵盖工匠精神、红色党史等,将社会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思政素材。与社区、公益组织深度联动,年均800余人次学生担任“红领巾城市小义工”,服务覆盖10多个公益点,累计服务超5000小时,践行“仁”与“善”,项目获评市级“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依托“拾果林”“乐耕坊”基地,强化劳动育人,让学生体悟勤俭、责任与合作的丰富内涵。 (四)协同育人,资源融通 “1344教联体”打破各界壁垒,实现家庭、社会深度参与育人。例如,“爸爸开讲啦”、家长读书会、线上家长学校课程库等,显著提升家校共育质效,满意度连续3年超99.2%。同时促进了社会有效赋能,链接博物馆、科技馆、社区实践站等资源,拓展德育实践空间,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升。 (五)多元评价,赋能成长 学校创建“6+1能”综合素养评价模型(学业基础、习惯、品格、潜能、体艺、劳动6个维度+创新),配套“品行养成清单”动态追踪反馈,破解唯分数论。评价结果用于精准指导学生发展,激励学生争当全面发展的“凌霄少年”。 (六)教师赋能,专业支撑 学校通过“智见·教育微主张”主题研讨(年均12场,累计98场)、班主任技能竞赛、建设线上德育课程资源库等方式,提升教师思政育人与德育专业水平。孵化48名市区级德育骨干,18名教师获区级“金三角梅奖章”,班主任班级管理优秀率从70%升至92%。 深耕 德育新生态的育人成效与辐射效应 厦外附小30年“全域协同·礼育共生”的实践探索,使“和礼”德育结出丰硕成果。 (一)学生素养全面提升 文明礼仪达标率从85%跃升至98%,卫生习惯优秀率提高30%。近3年,学生获省级以上科技、艺体等竞赛奖项超1000项,30人荣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学校羽毛球队获得市赛十连冠。“6+1能”综合素养评价模型显示90%的学生达成年度品行目标。学生微视频点击量超8.4万次;四年级学生全部完成“为家人备早餐”任务,责任感获得家长一致认可。 (二)协同育人成效显著 “1344教联体”高效运转,家校协同满意度超99.2%。“爸爸开讲啦”成为区级家校协同典型案例,“拾果林”劳动基地教育特色项目入选福建省第五批劳动教育特色项目。 (三)教师队伍专业精进 教师德育研究与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开发德育校本课程8门,德育论文发表量年均增长40%,3项德育课题获批省级立项,形成高水平育人队伍。 (四)品牌辐射影响广泛 学校获得“全国优秀(示范)家长学校”“福建省示范小学”等称号,成果“浸润式德育内化式成长”入选厦门市“一校一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和礼’德育”获评厦门市首批中小学德育品牌。 厦外附小30年“和礼”德育探索,是在“大思政”格局下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的校本回答。学校以“全域协同”聚合力,以“礼育共生”促内化,构建起优质德育新生态。从日常品行浸润到亲情共育,从社会担当到劳动淬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在学生心间扎根。 展望未来,厦外附小将持续深化“全域协同·礼育共生”模式,进一步探索“大思政课”与德育创新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兼具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现代品格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具生命力与辐射力的“和礼”智慧,让礼育之光始终照亮学生迈向未来的精神之路。 (刘玉斌 叶衍 李悠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