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星期二
以美为媒 以文化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菅兴祝 李南南 孙峰 冯德华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艺术设计教学团队创新构建“全专业推进、全课程融入、全过程贯穿、全方位保障”的“四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立足“以美为媒,以文化人”核心理念,深入探索艺术设计类专业育人新路径。教学团队通过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共同体。通过系统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数字化思维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审美情趣,涵养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塑造正确价值观,实现艺术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制定“三维育人”课程思政培养方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艺术设计教学团队创新制定“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维融合递进的课程思政培养方案。深入研究艺术学科与思政教育规律,编写《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建设指南》,系统优化课程思政体系。教学团队梳理3门核心课程的96个知识模块,将其与“红色基因、非遗智慧、时代精神、工匠精神”四大思政主题精准对应,明确专业目标与育人目标的关联性。教学团队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思政元素的显性融入,如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嵌入“建党百年视觉符号解码”专题,在新媒体文案策划类课程中增设“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责任”实践模块。通过挖掘专业知识蕴含的逻辑、精神、价值与美感,以“润物无声”形式传递正确的审美追求以及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为支撑教学,教学团队建有“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元素智能图谱库”,实现“一课程一图谱”的资源精准配置。在实践环节,创新设计“传统工艺活化、节气文化传播、乡村振兴设计”三阶载体,开发“非遗纹样中的家国密码”等一系列专题案例包,确保每名学生年均接触思政案例42个,成效显著。学生项目“基于兵器识别的三国故事机”获第十八届上海国际大学生广告节优胜奖,体现了价值引领与专业能力融合的育人成果。

  创新“四链融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提出并实践“产业链与教育链、创新链与价值链”四链融通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该模式致力于贯通从产业需求、教育教学到创新实践和价值创造的完整链条。依托“‘以美为媒,以文化人’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建设架构探索与实践研究”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学团队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通过多主体协同育人,拓展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基地,有效衔接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在此模式下,成功打造“山东非遗数字艺术馆”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同时,联合企业共同开发出“风筝里的中国故事”等3个特色课程模块,将鲜活的产业案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方式上,教学团队打造“虚拟展厅+VR实训+直播教学”“三位一体”的创新教学空间。有力支撑“新媒体艺术概论”等5门核心课程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教师指导下,“‘智筝领航’——科技赋能非遗纸鸢融合创新的尚行者”项目荣获2024年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这一获奖项目印证了“四链融通”教学模式的育人成效,展现了专业教学与价值引领、产业需求与创新实践的有机统一。

  打造“双轴资源”集成化共享平台

  依托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生美育素质评价研究”,教学团队围绕课程大纲与培养目标,构建“基础必修+特色选修”思政课程体系。针对中国传统艺术类课程,聚焦中国视觉图像核心要素与表达差异,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应用方法。课程立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深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体系,提升学生对东方审美创造力的理解。同时,强调设计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道,拓展信息化设计视野,培养人文素养与全局意识。为有效支撑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创新打造“数字资源轴+文化育人轴”双轴驱动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系统整合优质课程思政资源,融入在线开放课程群和慕课建设,持续开发聚焦专业前沿、国际视野和典型案例的思政教学视频资源库,模块化构建“复合多维、开放共享”的资源体系。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包含320分钟“大师思政课”视频、480个经典教学案例的资源库。其中,“敦煌壁画中的丝路精神”等12个特色专题已上线“石大云课堂”,广受师生欢迎。在实践层面,教学团队创新设计“非遗数智、红色文创、乡村振兴”三阶实践体系。师生共同研发的“AI之城——智能城市形象生成平台”项目已进入运行测试阶段,展现了教学改革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

  完善“五维质量”课程评价体系

  依托与青岛电影学院共同主持的教改项目“‘以美传情,以文育人’文案策划类课程思政建设架构探索与实践研究”,教学团队完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社会影响—持续改进”五维评价体系。该体系紧密围绕课程思政“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核心目标,致力于建立涵盖宣传引导、教育培训、考核评估、监督反馈与激励保障的长效机制,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竞赛指导、科研提升与价值引导等有针对性的支持,注重学生的实际获得与成长需求,强化基于学生反馈的教学有效性评价。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团队创新实践“五维融入法”:VR复现非遗场景的情境教学,乡村振兴主题工作坊的项目教学,非遗传承人云端授课的对话教学,村落历史图谱采集的田野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辩论的思辨教学。以“计算机媒体艺术辅助设计”课程为例,教学团队整合手艺人口述史影像库、数字纹样基因库和工艺活化实验室,构建三维教学空间。课程强调“在体验中领悟”,呈现传统手艺的历史脉络,引导学生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发掘和展现其独特魅力与研究价值。学生不仅扎实掌握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拓宽了视野,更显著提升了非遗保护意识与民族自豪感,增强服务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艺术设计教学团队秉持“使命驱动、激发兴趣、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构建融合“艺术实践、审美鉴赏、文化传承、价值引领”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依托数智技术,团队创新应用“沉浸式、项目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推动艺术教育从技能传授转向正确价值观培育,从知识记忆转向文化认同,积极服务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充分发挥美育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致力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思维和奋斗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菅兴祝 李南南 孙峰 冯德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