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星期四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现代牧业学院
建设新形态教材 赋能学院高质量发展
王艳丰 张丁华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现代牧业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对接畜牧业产业发展需求,精心构建出“对接产业、多元融合、学生本位”新形态教材开发模式。通过以需求导向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校企联合打造符合行业标准、匹配岗位需求的“金教材”,系统推进畜牧业类专业新形态教材开发创新与实践,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委高度重视,严格新形态教材编审选用标准

  学院严格落实教育部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河南省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教材建设与选用委员会,明确组织机构与工作职责;制定教材管理办法、教材选用和征订管理办法,形成“任课教师—教研室—二级学院—教材委员会”四级审核选用机制;教材编写环节实行主编负责制,整合“政校行企”及出版机构资源,实施“主编通读、编委互读、专家审读、编辑精读”的质量把控机制,严格执行“三审三校”流程,全面落实教材“凡编必审”“凡选必审”制度要求,确保教材审核与选用工作规范有序、标准严格、程序严谨。

  注重顶层设计,健全多方参与的教材开发机制

  学院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畜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瑞派宠物医疗产业学院等载体,联合出版单位,打造教材开发协作网络,建立起开放参与的多元主体编写、多元教材评价、教材动态调整、教材审查监督与保障、教材信息反馈机制,实现教材编写前期调研论证、编写中期质量监督、编写后期更新评价“校企参与”全覆盖,通过“学校+行业+企业+出版社+N”多方协作,形成紧密高效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多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

  跨界优势互补,打造多元协同的教材编写团队

  学院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国家或省级“双高计划”建设高校、科研院所、出版机构等单位,高水平打造教育专家、专业带头人、畜牧行业企业专家或能工巧匠、技能大师牵头的多元教材编写团队,吸纳一线专业教师和企业人才深度参与教材编写,确定教材内容、组织形式、编写体例等。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跨区域、跨学校、跨领域、跨课程共建共享资源,提高教材开发效率,全面提升新形态教材质量。

  紧密对接产业,构建动态更新的教材内容体系

  学院紧跟畜牧产业发展需求,聚焦畜牧业产业链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或领军企业,依托市域产教联合体和畜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载体,以畜牧业领域技术、物质、人力、信息、市场等产业资源为支撑,通过健全顶层设计、强化编写团队建设、保障企业权益等举措,系统推进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等产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教材编委、内容、结构、形态、资源等均要体现产业化,确保教材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开发产教融合优质新形态教材。

  坚持多元融合,增强优质新形态教材育人效能

  畜牧业类专业新形态教材建设在保持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框架的基础上,有机融入畜牧业类专业教学标准、岗位实习标准、课程标准、课程思政、企业标准及畜牧行业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并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理念改革教材内容、组织逻辑、呈现方式,满足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实现新形态教材设计理念新、建设机制新、建设内容新、呈现形式新、利用方式新等特征。结合“订单式”培养、特色学徒制、“1+X”证书制度等,将畜禽养殖与疾病防治岗位能力标准、职业技能大赛规程与评分标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家庭农场畜禽养殖、执业兽医、家畜繁殖员等)等内容深度嵌入教材内容,实现新形态教材多元素融合、多维度互嵌,显著提升新形态教材的适应性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以学生为中心,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形态教材

  新形态教材开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充分彰显职业教育教材特征。在开发的过程中,既注重了教材的编写理念、呈现形式,也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作为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媒介和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契合学生认知特点,通过精心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符合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需求。

  近5年,学院在新形态教材开发与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入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部、省部级规划及优质教材5部;培育国家级别和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各1个;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承担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5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2个;立项省部级以上新形态教材开发教改项目2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为系统推进教材等教学关键要素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王艳丰 张丁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