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背景下,南京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力量,依托深厚的办学底蕴和前瞻的教育理念,历经10年探索,创新性地构建了“技美融合·三阶赋能”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了传统教学中“重技轻美、技美分离、评价固化”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职业教育改革经验。 理念革新:构建“德技美并修”的育人体系 确立“明德尚美、技美并修”的目标定位。学校精准把握艺术设计行业发展趋势,通过深入分析政策要求与职业岗位需求,明确了“培养德技美并修的艺术设计高技能人才”的育人总目标,致力于培养既具备扎实技术功底,又拥有高尚审美情操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 搭建三维能力素质模型。围绕育人总目标,学校构建了“认识美、应用美、创造美”的三维能力素质模型。“认识美”侧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应用美”注重引导学生将美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创造美”则强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路径创新:实施“三阶渐进”的培养过程 构建助力学生能力螺旋上升的课程群。学校以课堂为根基,深化学科融合,将“技美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渗透至所有课程体系中,构建助力学生能力螺旋上升的课程群。低年级聚焦“识美”,开设“设计基础”等“以美导技”类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与基础技能;中年级聚焦“用美”,开设“三维建模”等“以技生美”类课程,强化技术应用与美学表达的结合;高年级聚焦“创美”,开设“数字文创设计”等“技美融合”实践创新类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与市场转化能力。 创新教学实施与成长路径。学校组建“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跨学科师资团队,推行“调研—设计—执行—交付”全流程项目化教学;实施“三阶渐进”的教学过程,助力学生稳步实现“学生—学徒—设计师”的成长跃迁。 评价突破:建立“综合动态”的评价机制 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学校依据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进阶要求,建立了“美学浸润度—技术表现力—创新实践力”3个评价维度,包含美学元素、技能认知、团队协作等19个全要素评价指标。其中,美学浸润度涵盖图形、色彩、构成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以及文化符号的选择与呈现,技术表现力涉及技能认知、软件操作熟练度等,创新实践力则包括团队协作能力、市场转化能力等方面,全面考量学生的综合素养。 实施动态化评价方式。学校建立学生数字化成长档案,记录和追踪学生的成长信息,开展全过程评价。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能力表现,进行“能力画像—动态分组—分层评价”,适时调整评价要素和项目形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规律。 实践成效:彰显“技美融合”的培养成果 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项目实施以来,2700余名学生直接受益,就业率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对就业情况普遍表示满意。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表现优异,34人获得国赛金牌,获得省级一等奖多项。在由学生参与制作的36部动漫产品中,13部成功公映,其中,《重返大海》在全球公映,展现了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出色的创新能力。此外,学校还孵化出3个学生创业公司,手办等创意产品远销海内外,创业学生人均月收入超万元。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突出。学校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技术教师+美学教师”教学团队,拥有江苏省职业教育数字文化“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团队中,省级领军教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3名、金牌教练9名,近80名企业名师担任兼职教师。教师在教学大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国家级别奖项2项、省级奖项4项,完成相关课题23项、论文54篇,企业导师参与课程比例从15%提升至60%,形成了“一课双师”的常态化教学模式。 社会影响力扩大。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先后获得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江苏省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首个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等13项荣誉,牵头制定江苏省22项专业标准并被广泛应用。建成32项数字化资源,被江苏省内外11所兄弟院校借鉴推广。同时,学校积极承担社会服务任务,江苏省艺术设计职业体验中心服务区域内学生超500人次,孵化的小微公司提供就业岗位50个,相关成果被权威媒体报道20余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技美融合·三阶赋能”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与成功实践,为学生搭建了系统的成长阶梯,实现了技术技能与审美素养的协同提升,培养出既懂技术逻辑又具备文化品位与审美能力,既能适应岗位需求又能引领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薛飞 姚峰 史明岑 马原 张镭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