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紧扣国家对高校实践育人和就业创业的要求,在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专业开展就业型实践教学改革。针对传统实践教学育人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缺乏就业实践延展性、教学过程缺乏就业实践融通性、教学团队缺乏就业实践引导性的问题,学院将实践教学与就业引导相结合,探寻专业价值与职业方向的契合点,十年磨一剑,创新性地形成了“三轮驱动—三堂嵌动—三师联动”的动物科学专业就业型实践教学育人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畜牧专业人才,开辟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农科本科生就业型实践教学“三动合一”育人新天地。 “三轮驱动”,融合高质量的就业型实践教学内容 为了提升就业型实践教学内容的延展性,学院构建了“三轮驱动”运行机制,即“思专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在“思专融通”方面,学院构建了全方位实践课程,提升育人高度,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明确育人目标;拓展课程深度,依托行业前沿动态,借助多样的实践载体,培养兼具专业知识与实操能力的人才。在“科教融汇”方面,学院开展了多层次实践项目,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重大项目为依托,结合企业委托及创新创业项目,在攻克“卡脖子”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产教融合”方面,学院搭建了全链条实践教学平台,建立涵盖20个国家级别平台的全方位体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助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三堂嵌动”,构建高融合的就业型实践教学过程 为了提升就业型实践教学过程的融通性,学院构建了“三堂嵌动”育训系统,即“综合课堂、实践学堂、学术讲堂”。建设“三融示范”综合课堂,培养学生的系统逻辑思维与全产业链意识。形式上融合多种教学法,内容上融合核心知识,评价上融合多样考核,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建设“四双叠加”实践学堂,培养学生的生产实践技能和创业就业意识。学院从基地、导师、管理、考核四方面着手,结合课堂理论与生产实践,培育实用技能型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建设“湘约农牧”学术讲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职业发展意识。学院邀请杰出学者、企业家以及职业规划专家为学生讲授相关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助力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三师联动”,打造高水平的就业型实践教学团队 为了提升就业型实践教学团队的引导性,学院构建了“三师联动”运行机制,即“专业导师、学术导师、企业导师”。以专业导师为引力。专业导师凭借丰富的经验与学术背景,通过虚拟仿真、标本馆建设、指导竞赛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融合理论与实操,精准培养实践能力,夯实职业生涯基础。以学术导师为举力。“牛科导师制”让本科生走进科研团队,“牛赛导师制”带领本科生大赛夺魁,“牛人导师制”令本科生感受学术“大咖”的言传身教。以企业导师为推力。学院开展“慧农培训”“田间课堂”等社会服务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博士技术经理”+“生产指导教师”+“实习小组成员”模式,将学生送入企业岗位实习;企业导师组成“讲师团”,通过“企业班”让学生了解企业新需求、新技术,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就业实践能力。 “三动合一”,依托就业型实践教学培养畜牧专业人才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在动物科学专业创建了就业型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就业创业为导向,走出了一条示范引领、实践创新的特色之路,高规格孵化了一批示范标杆成果。 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动物科学专业通过教育部门一流专业三级认证,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多项。专业教学团队中,国家级别人才10人次、省部级人才20余人次。先后出版著作或教材28部,多部教材获得国家级别资助或入选首批农业农村部门“十四五”规划教材。培养了一批就业型“新孺子牛”,毕业去向落实率和考研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3%,本科生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级别竞赛奖80余项。通过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创造了一批科技服务集群,依托国家级别平台和龙头企业实践教学基地,每年现场教学6次以上,培训人才500余人次。专家带领学生团队奔赴基层乡村,开展行业调研和技术指导2万余次。 “三轮驱动—三堂嵌动—三师联动”的动物科学专业就业型实践教学创新行动,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不仅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懂技术、接地气、爱农村”的人才支撑,还为新农科本科实践教学与就业创业理论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符晨星 贺喜 李紫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