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托学校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构建音乐思政育人新路径,坚持德艺双举、实践强人,形成“三维四步六育”创新性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凝练“三维”思政元素,构建音乐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新体系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以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思政’视域下高校一流多声部音乐课程群建设路径研究与实践”为依托,通过课程内容重组,强化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元素的内在关联,引导学生开展中外经典音乐作品的学习、表演和创作实践,梳理音乐作品中的精神启迪,将其凝练为“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素养”的“三维”思政元素,分别对应“价值塑造、社会责任、担当奉献”“民族精神、文化认同、红色传承”“教育情怀、专业素养、创新精神”9个思政育人目标。 学院在育人过程中融入思政育人效能,鼓励师生共同创作音乐党课、复刻红色艺术经典、凝练本土红色文化。多部音乐党课获评省级优秀党课;原创红色歌曲《红船颂》《歌唱英雄常大娘》,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灯塔—党建在线平台上线播出;定期排演《西征组歌》《江姐》《五四春潮》等红色歌剧,在师生共同的艺术创作中,潜移默化滋养学生心灵,涵养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魂”的专业德育目标,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推广“四步”课堂教学,打造音乐专业项目式教学新模式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依托1门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3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围绕项目式教学,积极推广音乐专业课“欣赏+讨论+创作+实践”“四步”进阶式课堂,强调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音乐创作与专业实践能力,实现音乐类专业课程目标与“三维”思政元素完美融入的同时,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音乐价值观的养成奠定扎实基础。 “四步”进阶式课堂以课堂教学为本,在“欣赏”维度,引导学生欣赏红色音乐作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讨论”维度,组织学生围绕红色音乐作品进行深入讨论,增强对“三维”思政元素的感触和领悟;在“创作”维度,引导学生在创作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音乐的活力;在“实践”维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演出、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责任感,倡导学生在创作中展现出时代精神。学生通过课前研读了解学习内容,通过课中学习实现知识深耕,通过课后练习完成知行贯通,在艺术交流中多维互评共同成长,在舞台实践中展技亮艺启迪思维,准确定位项目式学习中的育人目标,实现思政育人与音乐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为培养从事音乐教学、研究和创作的应用型、创新性音乐专业人才夯实了基础。 聚焦“六育”能力培养,优化音乐专业实践育人新路径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坚持实践强人的育人理念,运用“课堂—舞台—社会—课堂”全链条实践育人闭环,培育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分析力、鉴赏力,训育学生“能讲、能演、能创”的创新性专业能力,打通学生“理论基础—能力培养—综合运用”的音乐专业学习脉络,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强化专业实践育人成果并取得初步成效。 学院注重“第二课堂”活动与社团音乐活动的衔接融合,以大学生艺术团、志愿服务团队等形式,开展各类音乐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乡村、进社区,在舞台表演实践中强化情感认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分析力、鉴赏力。学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感悟与自我反思,再次带入课堂,激发音乐创作灵感,完成创新性专业能力的提升和音乐价值观的发展,逐步实现“能讲、能演、能创”的创新性人才培养。2018年,学院创建“德院之声”青年志愿者服务团队,定期开展“志愿支教”“社区实践演出”“红色宣讲”“高雅艺术进校园”“美育浸润”等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把师生创作及改编的新时代优秀作品及时进行成果转化,影响受众超3万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音乐专业技能,通过创作、表演,用音乐作品切实落实人民文艺观,用舞台艺术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文化精神、奏响时代强音。 未来,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将继续围绕创新性人才培养,坚持以德为先、以美育人,继续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扎根区域文化沃土,不断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文化强国建设输送更多德艺双举的文艺接班人。 (马锡骞 宫莉 徐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