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豫章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秉持“全程赋能、精准育才”的理念,将就业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全周期就业育人体系。同时,推动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提供系统、精准、个性化指导与服务,助力学生明确职业方向、提升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年一贯,让育人规划“步步清晰” 学院创新提出“四阶递进式”就业育人模式,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与需求,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与支持工作,确保学生在大学四年获得专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辅导。 大一生涯启蒙,开启职业探索:新生入学后,学院开展“新生启航营”“专业探索体验营”等活动,助其了解校史校情、专业特性与就业前景,激发专业兴趣。同时,开展生涯规划启蒙教育,邀请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解读高中与大学的差异,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思考目标方向。此外,通过职业发展讲座、企业参观等让学生熟悉职业特点要求,组织“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撰写活动,助力新生明确职业方向。最后,依托班级团建、“我的大学我的梦”主题活动及新生学业导师制度,帮助新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提升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 大二深化认知,锚定发展方向:学院致力于促进大二学生自我探索与行业认知深化。一方面,开展性格、兴趣、能力测评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质与价值观,明确优势与职业路径;另一方面,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与企业高管举办讲座、发布报告,介绍行业趋势、就业前景与关键技能。此外,学院鼓励学生结合专业与实践开展调研和案例分析,增强知识应用能力;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体验职业生活、参与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加深职业认知,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技能。 大三能力提升,强化实践锻炼:大三学生处于提升职业能力的关键期,学院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与实践操作能力,鼓励他们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专业技能。同时,积极拓展实习基地,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参加社会实践、开展模拟面试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并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管理,确保实习效果。在此基础上,开展职业目标定位辅导,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与市场需求制定职业规划、目标和求职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与实践项目,提升职业胜任能力。 大四精准帮扶,助力顺利就业:针对大四毕业生,学院举办就业形势与政策解读系列讲座,增进学生对就业市场和政策的理解,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契合国家和社会需求。同时,开展求职技能提升活动,如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培训课程,邀请专家分享经验、答疑并提供“一对一”指导,助力学生优化求职材料、提升求职成功率。此外,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实时发布招聘信息与动态,拓宽就业渠道,举办校园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等,搭建对外沟通的桥梁。建立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一对一”帮扶机制,通过心理辅导、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帮助其就业,适时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为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提供实证支持。 内外联动,让育人资源“环环相扣” 学院打破资源壁垒,构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网络,形成多元化就业育人合力。 校内:全面整合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学院组建就业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和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副院长负责实施,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分工合作。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职业发展,专业教师整合行业案例教学,辅导员解答学生职业发展问题,营造“全员参与,共育人才”的氛围。 校外:学院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策略,与行业、企业及校友合作,通过专家讲座等途径,深化学生对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理解。推动招生、育人与就业对接,打造专业教育与产业、就业市场协同效应,促进共同发展。同时,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不断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协助企业储备人才,实现校企共赢。 坚实保障,让育人成效“久久为功” 为确保就业育人工作有效实施,学院从组织架构、师资队伍、经费保障等方面构建全面支撑体系。经费上设专项预算,支持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工作。制度建设上,建立完善就业育人推进机制,涵盖课程教学管理、实习实训基地管理等制度,加强监督考核。工作机制上,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机制,实施“一年回访、三年跟踪”,收集反馈意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组建专业化团队并定期培训教师。 目前,经济与管理学院全过程就业育人体系初显成效,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逐步提升。未来,学院将继续优化该体系,将就业育人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人才。 (陈华庚 赖浩明 贺玉环 刘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