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泰州学院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育教学,在“讲”“学”“练”“做”四个方面全面发力,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政能力水平,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扎实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 数字技术赋能“讲” 讲好思政课“大道理”和相关理论知识,不仅要求教师全面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准确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还要求教师有将理论讲深讲透讲活的教学能力。据此,泰州学院一方面依托“周末理论大讲堂”“数字思政频道”等网络数字平台,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等内容进行系统化学习,充分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利用江苏名师空中课堂、“云端课程观摩”等数字空间,常态化组织集体备课,定期开展教法探讨交流,不断打磨教学技能。此外,泰州学院及时开展DeepSeek(深度求索)等人工智能辅助思政教学的方法学习与研讨,让教师充分了解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各种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通过数字技术的全面赋能,学校教师的理论素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教师在省市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达20余次,1项教学案例获得江苏省高校思政课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一等奖。 数字技术赋能“学” 让学生学好思政课“大道理”和相关理论知识是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关键环节。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学深悟透思政课“大道理”和相关理论知识,泰州学院一方面利用超星平台、思政微课堂等数字资源,全方位充实思政课内容,方便学生了解更多课本之外的思政知识。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运用云端文献等数字工具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全面拓宽思政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主动对接泰州市党史方志档案部门和泰州海军纪念馆、泰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场馆,充分利用场馆里的数字资源和VR等数字技术,因地制宜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重塑学习场域、创新学习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数字技术构建虚拟历史仿真场景、还原历史事件,不仅让课本里的人物“立体”起来、事件“深刻”起来,更让潜藏在事件和人物背后的思政课“大道理”“鲜活”起来,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数字技术赋能“练” 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思政课“大道理”和相关理论知识,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着力点,也是高校思政引领力提升的直接体现。泰州学院改变原有的仅通过一次期末考试来检验思政课“大道理”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单一方式,一方面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好“青年大学习”APP等数字资源平台常态化开展思政课“大道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训练,通过边学边练,让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理论知识点;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校级网络思政平台,完善思政理论知识题库,结合国际国内热点问题,有组织地向学生推送相关知识和练习,让学生能够结合时事热点及时学习、进行快捷训练。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泰州学院突破了原有知识训练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学习和训练的即刻性与便捷性。只要存在数字网络空间和平台,学生无须教师参与即可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大大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数字技术赋能“做” 学生将学习到的思政课“大道理”和相关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指导学生行动的依据,这是提升高校思政引领力的目标所在。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思政课“大道理”和相关理论知识,泰州学院在开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红烛义教”“大学生理论宣讲”“农旅融合助振兴”“非主城区红色资源调研”等线下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涵盖全年不同月份中的传统节日、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充分利用“泰青春”校园网络平台,积极拓展有利于学生将思政课“大道理”和相关理论知识内化于心的网络实践空间,适时开展“云端祭扫”“网上公益”“线上志愿活动”等网络实践活动。网络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线下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时空限制,做到因时而化、即刻实践,大大提高了开展实践活动的频次,加深了学生对思政课“大道理”和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泰州学院通过数字技术全面赋能“讲”“学”“练”“做”,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不断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情操及社会责任感大幅度提升,参与公益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西部计划”的学生数量逐年攀高,切实提升了高校思政引领力。 (刁龙 乔默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