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改风采
2025-08-26 星期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厚植教师思政根基 培育岐黄外语人才
吴迪 高长玉

  近年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学校外语教师作为课程设计的主导者、课堂实施的组织者与思政育人的践行者,不仅要通过语言教学提升学生的中医跨文化传播能力,更要以自身的思政素养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济世情怀,在岐黄外语人才培养中发挥核心作用。

  依托2024年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中医药院校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模型构建与提升策略研究”,公共外语教研部立足“外语+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三位一体教学内容体系,立足“外语+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三位一体”教学内容体系,着力提升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胜任力:隐性的思政能力与显性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提升外语教师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最终成长为能够用外语向世界“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双维协同的教师思政能力培育路径

  在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教研部构建了“厚植思政育人理念”与“深化中医药文化认同”双维协同的培育路径,助力外语教师思政育人能力的整体性提升。教研部以思政教育专题研讨会为载体,聚焦外语课程服务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核心定位,深入剖析“讲好中医药故事”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的重要价值,将宏观目标具象化为外语教师“语言教学筑基、文化传播搭桥、价值引领铸魂”的三重使命,推动教师从单纯的语言传授者向文化传播育人者转型。在此基础上,依托教师发展工作坊与教学促进工作坊,开展教材思政元素挖掘:在“中医英语”课程中,从中医诊疗案例中提炼“医者仁心”的职业伦理;在“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课程中,从“中医药海外传播史”中挖掘文化自信的精神动力,推动思政育人理念从认知向课堂实践深度转化,提升教师思政能力。此外,教研部结合教材梳理过程,增设中医药文化专题解读环节,邀请中医专业教师解读“仁和精诚”的医德内涵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帮助教师精准把握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双轨融合的思政与文化教学实践路径

  围绕思政育人与文化浸润双轨融合目标,教研部通过构建“标杆示范、互评共进、多维评价”的思政教学闭环机制,依托资源联动实现文化教学的贯穿渗透,形成思政引领文化传播、文化反哺思政落地的协同效应。在示范引领环节,邀请省级、校级教学创新大赛获奖教师,聚焦“中医药+外语”特色场景展示思政融入路径。例如,在“医学人文英语”课程中,通过分析中医药在流行病防控中的应用案例,增强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通过医者职业伦理讨论,渗透“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实现隐性思政教育与显性德育效果的统一。为保障实践成效,教研部突破知识考核单一维度,构建涵盖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及教师自评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融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既关注语言技能与中医药文化的融合程度,又聚焦思政价值的内化效果,实现对思政教学质量的全方位把控。在此基础上,教研部以中医药文化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为目标,依托优质在线课程平台,联动课程思政资源库、案例库及试题库,动态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将中医经典名词术语英译规范、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典型案例等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形成课前资源预习、课中案例研讨、课后实践拓展的文化浸润链条,实现中医药文化从知识传递到认同内化的深化。

  双轮驱动的“教师—院部”发展共同体建设路径

  教研部通过个体能力提升和院部资源整合的深度耦合,打造了双轮驱动的“教师—院部”发展共同体。在教师自主发展层面,教研部引导外语教师以主动研习为基础,深化对中医药文化核心要义与国际传播需求的认知,明确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能力培养的载体,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媒介。同时,鼓励外语教师将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思政融入路径转化为教研课题与教学案例,形成教学实践反哺科研、科研成果优化教学的闭环,持续提升思政与文化融合教学能力,筑牢个体发展根基。在院部协同联动层面,教研部通过联动基础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院系,常态化开展跨学科课程思政研讨会、教学案例互评会,精准破解思政与外语教学融合难题;同步搭建跨院系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中医典籍英译素材、思政教学微课等资源,形成问题共解、资源共用、能力共提的协同生态。通过院部层面的机制化支撑,推动共同体从“个体分散发力”向“集群协同共进”升级,实现教师发展与院部育人目标的同频共振。

  (吴迪 高长玉)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