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聚焦“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紧扣“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目标,构建起从“家门到校门”全程覆盖、无缝衔接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有公办民办学校“三个全覆盖”,以扎实举措践行庄严承诺。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广西共资助学生2000多万人次。 政策创新:财政发力织密保障网,富有特色显担当 广西立足本地实际,在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自主出台11项本级资助政策项目,涵盖奖学、补助、免除三大类。其中,奖学类包括自治区政府部门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补助类包括大学新生入学补助、边境地区高中阶段生活补助等;免除类包括边境地区学前教育免保教费、普通高中免学费等。同时,对普通高中免学杂费、中职免学费等国家资助政策进行扩面,进一步织密保障网络。2024年,广西在落实国家资助政策配套资金20多亿元的基础上,额外安排本级资助项目及提标扩面资金6.90亿元,资助学生约30万人次。 同时,广西积极落实提标扩面学生资助政策。从2024年秋季学期起,落实高校本专科助学金标准从年人均3300元提高至3700元;从2025年春季学期起,普通高中和中职助学金标准从年人均2000元提高至2300元,并将中职三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金范围给予资助。 值得关注的是,广西构建了边境地区特色资助体系,每年投入财政资金约4000 万元,免除边境0—3公里范围内学校就读学生的学前教育保教费、普通高中学费,并给予户籍在边境0—3公里范围内的普通高中(中职)学生生活补助、大学新生入学补助等,每年约3万名边境地区学生直接受益。 其中,崇左市通过“资助+N”模式让政策效能持续延伸:开发边境地区文化课程守护文化根脉,搭建覆盖15所高中、6.2万名师生的“边境教育云平台”助力生涯规划,开展中越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拓宽国际视野。如今,这里的资助工作已从经济帮扶升级为“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为边境地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广西方案”。 科技赋能:精准管理筑牢公平线,智慧手段提质效 中职学生流动性大是长期困扰资助工作的痛点,广西借助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构建起受助学生在校认证考勤和数据自动共享比对识别家庭经济困难身份,能快速清查学生的在校状态,实现其家庭经济困难身份的精准核查比对及确认,彻底破解了因学生流动导致的资助不精准难题。 象州县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黄芊芊便是这一技术应用的直接受益者。系统精准识别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后,学费减免与助学金迅速落实,解除了她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学习,最终在2025年的升学考试中成功考入理想的大学。 在资金发放环节,广西同样走在全国前列——将学生资助资金纳入“广西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系统”进行发放管理,构建起资助资金“多维度交叉核验、实时动态监控、全流程闭环管理”的特色模式。这一创新举措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常态,减轻了基层资助工作者的数据管理负担,并建立了规范的数据共享智慧管理模式,为全国学生资助数据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广西经验”。2024年,广西已有1万多所学校通过“一卡通”系统发放管理学生资助资金,发放金额超40亿元。同时,实现了资助资金从审批到发放的全链条精准投放,管理经验获得教育部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认可,并于2025年在广西开展学生资助资金发放数据共享试点,目前广西教育部门已联合财政部门稳步推进各项试点工作。 广西始终坚持“数据为王,管理至上”,高度重视资助信息数据质量全面提升。2025年,广西专门成立资助数据治理工作小组,以巡查与审计思维常态化对学生受助资格合规性、资金发放效率和精准度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反馈整改、查漏补缺,严防错助、漏助,消除资金管理风险点与隐患点,为精准决策和精准资助提供数据支撑服务。2025年上半年,广西共排查出各地各校疑似问题数据2万余条,经反馈核查,确认并完成纠正整改错误数据1071条,涉及资金111万余元,有效保障学生资助资金使用管理安全。 育人升级:从“助困”到“赋能”,点亮人生成长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活补助让我能安心上学,高中的助学金让我专注冲刺,如今我在清华园里继续追梦。”崇左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梁伶香用成长轨迹诠释着资助政策的温度,她的故事印证了广西资助工作“不仅要雪中送炭,更要助力梦想开花”的理念。 在玉林市特殊教育学校,言语智力二级残疾的卢同学同样在资助政策的托举下完成蜕变。入校时,他沉默寡言,仿佛被困在自己的小世界;如今,他已然进入全国残运会的赛场,让生命在拼搏中绽放光芒。这份成长的背后,是国家资助政策对特殊困难学生始终如一的资助帮扶带来的坚实支撑。 在宣传育人层面,广西构建“宣传+实践+赋能”“三位一体”模式。连续14年开展“政策宣传月”活动,以颁奖仪式、海报印发、诚信巡回讲座和诚信主题微视频评选为基础,融合资助征文、微视频比赛、宣传大使宣讲、典型人物事迹展播等创新形式,通过传统与新兴媒介相结合的立体传播方式,营造浓厚的资助政策宣传氛围,确保学生资助政策家喻户晓。 广西每年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月”活动,组织近5000名受助学生参与红色研学,将感恩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深度融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学子巡讲等活动,发挥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建立16个资助育人实践基地,探索推动资助从经济帮扶延伸至能力提升。 广西注重强化资助育人队伍的培养,设立了广西学生资助管理培训研修基地,开展学生资助教师队伍“分级分类”培训,推动资助教师队伍在精准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的同时,充分挖掘资助育人功能,培养资助教师队伍实践育人能力,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返乡担任基层公务员并负责乡村产业发展工作的广西大学毕业生刘晓月,仍可通过“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政策获得相应的学费补偿,安心扎根乡村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带动更多青年返乡创业。这正是广西资助育人的深层追求——让“受助者”成为“施助者”,让资助成果反哺地方发展。 从边疆村寨到城市校园,从经济帮扶到成长赋能,广西学生资助工作正以全学段覆盖的广度、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的温度、全程科技赋能的精度和全面育人成长的深度,书写着惠民育人的新篇章,为教育公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苏驾云 于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