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情感表达和艺术塑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了提升学生的声乐表现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烟台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不断创新音乐教学模式,注重技巧与情感表达的有机统一,使音乐表演更具感染力与共鸣力。近年来,学院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深刻见解和客观评价能力,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演唱和演奏技巧,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与审美能力,全面提升其音乐素养,为其未来的艺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重视知识传授 筑牢理论根基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舞蹈学院始终将基础乐理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核心重点,通过系统化的理论教学,避免学生在音乐认知上出现知识盲区,逐步建立起完整、全面的音乐知识体系。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尤为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设计,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以“由浅入深,由俗至雅”的渐进式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例如,在乐器乐理知识教学方面,音乐舞蹈学院结合教育发展规律与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偏好,优先选择在学生群体中普及度较高的乐器作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讲授。首先,选用吉他作为首个教学案例,因其和弦结构清晰,便于演示音程关系;其次,引入尤克里里教学,通过其明亮的音色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结合民族乐器进行对比教学,其中,重点讲解埙的独特音色和演奏技法,使课程从一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此外,在葫芦丝的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吹奏《月光下的凤尾竹》等,通过具体曲目演示了气息控制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扎实表演功底 创新音乐教学 在音乐作品的演绎过程中,扎实的功底是实现声情并茂的舞台表演的核心基础,是融合自身音色、表演风格、作品内涵及情感传递的重要保障,如此才能将音乐作品、艺术形象以具体、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现给听众。为此,在音乐教学创新方面,音乐舞蹈学院注重演唱技巧的训练环节,开展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实践,这对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大有裨益。 一是着重训练唱歌的发声技巧。在教学过程中,音乐舞蹈学院逐步引导学生将自然声区作为训练起点,从中声区开启训练之旅,随后逐步向声区的高低两端分别拓展延伸。同时,通过组织学生揣摩并演唱《摇篮曲》等音域宽度适中、篇幅短小、结构相对简单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稳固的声音基础。在此基础上,音乐舞蹈学院进一步指导学生将变换声区的过渡衔接处理得自然流畅,再发展高声区,力求达成声区的统一。在训练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遵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密切督促学生时刻保持准确的歌唱姿势以及正确的呼吸方法,耐心教导学生保持喉头(喉位)稳定自然下沉,从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发声状态,助力学生掌握正确的起音方法。 二是强化语言艺术的表现力。音乐的情感表达需要将语言与旋律紧密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清晰的语言和优美动听的歌声将音乐的内容与思想精准地传达给听众,让听众切实享受到美的体验和音乐的内涵。以经典作品《我的祖国》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歌词的文学特点,通过讲解“一条大河波浪宽”等意象的运用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歌词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通过示范如何通过咬字力度和语气变化来表现“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意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语言与旋律的完美结合。其次,针对歌曲中“朋友来了有好酒”等关键乐句,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共鸣位置和吐字方式,使语言表达既清晰准确又富有音乐性。通过反复练习“若是那豺狼来了”等情感强烈的段落,学生逐渐掌握了通过语言传递戏剧性张力的技巧。最后,音乐舞蹈学院还将教学成果与演出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演唱与表达能力。例如,音乐舞蹈学院赴栖霞市庙后镇后许家村开展党建共建活动,举办“青春艺语颂党恩·文艺振兴绘新景”联合主题党日活动,演唱《把一切献给党》《美丽中国》等歌曲,以嘹亮的歌声描绘出祖国山河的壮美画卷;二人对唱《一双鞋子针儿密》用真挚的情感诠释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古筝演奏《苍歌引》,以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音乐画卷;后许家村村民带来的《后许家村村歌》,唱出了家乡的山水人情。演出活动在歌曲《不忘初心》中圆满落幕,不仅加强了基层党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实践操练、提升音乐修养的机会,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文艺之花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绚丽绽放。再如,音乐舞蹈学院原创的大型主题组歌《向大海》,分别由“山海情怀”“乡风乡韵”“碧海丹心”“齐鲁热土”四个乐章以及序歌“烟台山随想”、尾声“向大海”组成,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主题内涵展现了大海的壮丽与深邃,为学院师生深化艺术表达、创新音乐表现形式、持续活化烟台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提升师生音乐修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强化作品分析 提升音乐修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音乐舞蹈学院针对专项经典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促进学生对其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 一是针对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特点,音乐舞蹈学院系统梳理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作品特征,并重点提炼各类音乐作品的典型艺术特色、情感表达方式等核心要素。例如,在教授蒙古族长调时,不仅分析其独特的发声技巧,更着重解读其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 二是建立了基于技术层面、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的系统化作品分析培养机制。在技术层面,主要包括曲式结构、和声进行等音乐本体分析;在文化层面,重点了解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在哲学层面,主要探讨音乐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教学为例,不仅分析其交响曲式的创新之处,而且引导学生思考第四乐章《欢乐颂》所体现的人类共同理想,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从创作本源把握音乐作品的专业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 (于海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