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5-08-17 星期日
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赋能高质量发展

  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肇始于学校1982年设立的纺织企业管理干部专修科。历经多年建设与发展,学院现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4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别一流专业建设点,会计学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面向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秉持“科技引领、产教融合”的发展理念,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紧密围绕行业发展的关键需求与实践痛点,立足行业特色,针对区域经济状况、行业特点、岗位与技能需要,精心构建出“开放·融合·协同”、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同类高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案例。

  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完善顶层设计框架

  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聚焦数字时代行业发展需求,以结果为导向,基于对天津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9所院校的深度调研访谈,结合社会生态理论的多主体互动视角,深度剖析数字时代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素养与能力要求的本质内涵。

  管理学院进一步明确“开放·融合·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念。“开放”强调立足全球视野,吸纳前沿数字技术与理念,打破学科壁垒,借助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平台拓展学习场域,如在线开放课程、虚拟实验室和跨学科项目,使学生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和创新。“融合”注重将专业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构建丰富、适应性强的数字教学资源,突出高等教育专业性等基本特征,打破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藩篱,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共生。“协同”倡导构建高校、行业企业、创业孵化机构及社会多方联动的育人生态,打造紧贴产业实际需求的数字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优化创新创业育人方案。基于前期理论研究和高校实地调研,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确立以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行业、社会的人才培养参与度。管理学院运用“开放·融合·协同”的思维,依托数字技术变革,系统整合与优化政府部门、高校、行业等多方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人才培育结出累累硕果。近年来,管理学院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累计荣获国家级别和省部级奖项1000余人次。2022年,首次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别奖项。仅2024年,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A类学科竞赛中,学生荣获国家级别奖项82项、省级奖项77项,为管理学院跻身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Top300榜单提供强有力支撑。

  健全育人模式保障机制,推进新型模式落地实施

  为确保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管理学院创新建立起系统化、多层次的保障机制。从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协同育人等维度出发,构建由政府部门主导、高校实施、纺织企业参与、创业孵化机构协同的多主体联动保障体系,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见效提供制度性支撑和实践保障。

  管理学院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支撑。一方面,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成功引进“双能型”教师2人、国际化教育背景优质人才6人,并聘请20余位企业资深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管理实训指导;另一方面,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领域屡创佳绩:教师获香港桑麻基金会奖教金4人,获评“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获评“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获得陕西省高校讲课比赛省级奖项3人,获评“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获评“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入选“陕西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名单4人。

  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持续深化“开放·融合·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数字技术与行业教育融合的新路径。未来,管理学院将进一步强化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创业孵化机构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拓展教育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多措并举齐发力,着力培养更多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进步注入强劲动力,书写创新创业教育的崭新篇章。

  (张克英 张岭)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赋能高质量发展 张克英 张岭2025-08-17 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2 2025年08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