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周刊
2025-08-17 星期日
滨州医学院
“四链”联动 做好残疾人高等医学教育

  在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高等院校如何发挥专业优势,架起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桥梁?滨州医学院给出了富有创新性的答案。自1985年滨州医学院招收肢残学生攻读临床医学,历经40年实践探索,学校逐步构建了“研究链—平台链—教育链—应用链”“四链”联动的社会服务机制,将教学、研究、服务三大职能深度融合,为残疾人医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可借鉴的“滨医方案”。

  闭环赋能:“四链”协同构建社会服务生态

  走进滨州医学院,一条从研究到应用的完整链路清晰可见。这条链路以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内核,串联起残疾人高等医学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全流程。

  (一)研究链——锚定需求的智慧引擎

  研究链聚焦残疾人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心理康复及相关政策研究,注重“医教康”多学科交叉。在特殊教育与康复领域,滨州医学院已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政策转化”全链条研究能力,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门、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85项,覆盖语言康复、心理干预、智能辅具研发等核心方向,在《中国特殊教育》《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69篇。

  (二)平台链——成果转化的关键枢纽

  依托多学科交叉优势,平台链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教学资源与服务载体,搭建起连接研究与应用的桥梁。滨州医学院不仅建成高水平的课程资源平台,还打造了面向全国的康复治疗师培训平台、山东省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推广中心。截至目前,学校已举办全国康复相关专业师资培训11届,覆盖1000余人次;“十四五”期间,学校开展山东省手语盲文推广骨干师资培训,覆盖近千人;开展残疾人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覆盖500多人。通过平台建设,学校让专业资源辐射至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实现了优质资源的高效共享。

  (三)教育链——贯通学段的成长阶梯

  教育链构建起贯通全学段的特殊学生培养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的特教与高教贯通到职业教育的“3+2”培养模式,再到高等教育的本硕连读,为特殊学生打造了无缝衔接的成长通道。学校借助平台链输送优质教学资源,使不同阶段的特殊学生都能获得适配的培养方案,在为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同时,也为应用链储备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四)应用链——反哺社会的价值出口

  应用链将教育成果与研究结晶转化为社会服务动能,形成人才输出与成果落地的双重效应。学校的研究成果多次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部门、山东省相关部门采纳,主导编制的《0—6岁听障儿童居家康复服务指南》等8项行业标准,填补了该领域的标准化空白;研究成果“补齐短板弱项 提升层次质量 推动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绽芳华’”获相关部门肯定性批示,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职能融合:奏响教学、研究、服务协同乐章

  在滨州医学院的创新实践中,大学的教学、研究、服务三大职能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通过“四链”联动实现了深度融合、协同增效。

  研究与教学在这里形成了良性互哺的生态。研究链的前沿成果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开发《刺法灸法学》《推拿手法学》等专业课程的云教材,让学生接触到鲜活的学术动态。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又成为研究的新课题,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这种“教研相长”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也让研究更接地气。

  研究与服务的结合则让学术成果真正惠及民生。研究链产出的康复技术和政策建议,通过应用链直接服务于残疾人康复事业和政府部门决策。社会服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又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这种研究与服务同频共振的格局,让学术研究跳出了“象牙塔”,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教学与服务的联动更是打通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通道。教育链培养的专业人才直接服务于社会,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又反过来优化了教学方案。这种教学与服务的相互促进,让人才培养始终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了育人与用才的无缝衔接。

  资源整合:构建内外联动的大协同网络

  滨州医学院的创新实践,离不开对各类资源的高效整合。通过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构建起一个开放共享的大协同网络。

  校内资源的深度挖掘为社会服务机制的运转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建成数字化教学平台、教师发展平台、残疾人“医教康”研究平台、特殊教育示范园区等,整合优质师资和学科资源,形成了研究与教学的核心力量,保障了“四链”联动的专业底色。校外资源的广泛链接则为社会服务机制注入了活力。学校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带来了更多实践场景和资源支持,让人才培养更贴近行业实际;与政府部门的联动,则让研究成果更快转化为政策红利,提升了服务社会的效能。国内与国际资源的融合拓宽了社会服务的空间。学校通过为兄弟院校提供残障大学生医学教育培养借鉴,近年来,吸引国内外200多所高校、一线特殊教育学校2800余人次到校交流,举办全国特殊教育相关会议20余场,实现了经验共享、资源互补。学校与国际机构对接,引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升了服务社会的水平。这种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功能双升的资源整合模式,实现了校内服务教学、校外服务社会的双向融通。对内,优质资源向教学倾斜,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对外,资源开放共享,充分发挥了服务社会的效能。

  滨州医学院的创新实践,以“四链”联动为核心,通过职能融合与资源整合,不仅为残疾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径,更彰显了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这种创新型模式,既为我国高等院校在特殊教育和社会服务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滨医智慧和力量。

  (黄飞 朱瑞)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 03“四链”联动 做好残疾人高等医学教育 黄飞 朱瑞2025-08-17 滨州医学院 2 2025年08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