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5-08-17 星期日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二小学校
营造协同育人生态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二小学校秉承“崇德立心、启智育人”的办学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依托四川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三德’养心、‘三全育人’:城区小学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确立了“育大德养红心、育公德养仁心、育私德养善心”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目标,致力于搭建校家社协同育人组织、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制度、开发校家社协同育人课程、打造校家社协同运行机制育人体系,营造协同育人新生态,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足要求,三维共融明确校家社协同育人目标

  学校立足国家育人要求,秉承“崇德立心、启智育人”的办学理念,创新提出“‘三德’养心”校家社协同育人目标,即“育大德养红心、育公德养仁心、育私德养善心”的目标。大德“红”心即“厚植家国情怀,培育根正苗红的新时代小学生”;公德“仁”心即“涵养社会公德,培养具有良好社会规则意识与公德的小学生”;私德“善”心即“锤炼个人品德,塑造具有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劳动习惯、道德修养的小学生”。

  面向全局,四措并举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组织建设:搭建校家社协同育人组织。学校创新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模式,建立健全三级组织架构:一是以党总支为领导核心,德育处、教务处、少先队为实施主体的管理机构。二是组建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成立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中心、家庭教育导师团、馨德家长成长营讲师团等校家社协同育人活动机构。三是积极与市区妇联、医疗机构、心理研究所及社区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网络。

  制度建设: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制度。学校制定《校家社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每学期召开一次学校、家庭、社区和友好单位联席会议,研讨学生成长问题和资源统筹规划;制定《校务会议列席制度》,定期邀请家长、社区和合作单位代表参与学校发展规划、课程设计、安全管理等决策,确保家庭、社会声音被纳入决策流程。携手通川区青少年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学校签订《共建劳动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与达州兴萍心理应用研究所签订《关于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议》,与文江祠社区签订《合作共建文江祠书院的协议》,通过制度创新,有效整合三方教育资源,推动协同育人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课程建设:开发校家社协同育人课程。为凝聚校家社协同育人合力,学校创新构建“八位一体”校家社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包括馨德家长课程、孝亲节日课程、亲子活动课程、生活实践课程、心育团辅课程、交通护航课程、主题场馆课程、家风家训课程,形成涵盖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心理健康等领域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实现校家社育人资源整合。

  机制建设:建立校家社协同运行机制。学校着力构建“七维联动”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专业互助、馆校共建、医教互促、艺体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等多元路径,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结成硕果,一体联动谱写校家社协同育人新篇章

  学校打造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有效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资源,形成了协同育人合力,显著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为学生成长注入新动能。学校充分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在知识传授、智慧启迪的同时,积极构建立体化育人网络;家庭注重情感滋养与习惯养成,为课程建设、活动开展提供有力支持;社会通过资源共享、课程共建等方式深度参与育人过程。三方协同,使学生学业水平持续提升,心理素质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显著提高,为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促进家长教育理念转变。家长从单纯关注学业成绩转向重视孩子全面发展,参与教育积极性显著提升,主动配合学校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推动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家校沟通更加畅通,家长深度参与学校活动;社会资源有效整合,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成效显著提升。学校相关研究成果丰硕:成功立项省级课题1项,家校共育案例荣获省级一等奖,校领导多次在省级学术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并受邀开展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未来,达州市通川区第二小学校将持续深化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通过不断探索创新,优化育人路径,进一步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同时,学校将不断完善协同育人体系,丰富教育内涵,提升育人品质,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创造更优质的环境,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砥砺前行。(李云贵)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4营造协同育人生态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李云贵2025-08-17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第二小学校 2 2025年08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