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嘀嗒”的电报声在耳边回响,中共地下党员“李侠”正在将刚刚获得的紧急消息传递给中共中央。这个画面,出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红色剧本+”《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这个以隐蔽战线的革命烈士李白校友为原型改编的人物,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扮演,完成一场跨越77年的时空对话。 作为红色校史育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立足红色校史资源优势,以沉浸式“红色剧本+”破题,推动青年从“红色剧本”演绎者转变为“人生脚本”书写者。 用故事点亮红色记忆 “半部电台起家,长征路上办学”是西安电子科大的光荣校史,办学90多年来,学校涌现出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学校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组建“剧说风华”剧本创作社团,推出以李白烈士为原型的首部红色校史剧本《永不消逝的电波》,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先辈们取义成仁的豪情壮举,激发爱国情怀与价值认同。 为了让校史故事更贴近“00后”学生,学校在学生社区设置红色文化长廊,集成首任校长王诤红色故事展板、院士手绘教学挂图等百余件展品,建设校史故事二维码矩阵,形成“墙面叙事+云端延伸”的混合空间。同时,探索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李白烈士工作室等历史场景,打造思政教育基地,围绕校名变迁和校史故事两条主线,梳理打磨了18个校史故事,并通过三维虚拟历史场景进行宣讲。 “像身临其境一样,我真切感受到了老一辈西电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历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学生刘子硕参加完“西电学子讲西电”宣讲活动后感慨,“原来红色教育内涵可以这么丰富,这么生动。” 激发大学生主体潜能 “那时候没有纸,学员们就把土地抹平了在上面写字,把牛皮烤硬了在上面画图。白天行军,晚上就在树林里围在火堆边学习电工知识……”西安电子科大大学生党史校史宣讲团成员郝芮眷,为同学们讲述通信学校学员边走边学的励志故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青年学生是校史传承中稳定的依靠力量。学校以青年力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推出“同学同讲同育”模式,深入挖掘党史校史中的红色故事。 大学生党史校史宣讲团以青年视角讲述西安电子科大红色历史、标志性科研成果,打磨创作了《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石凳上的自习室》等100余个微宣讲作品,目前已开展分层次、分众化、互动式宣讲活动300余场,覆盖2万余人。 同时,学校将红色基因传承计划量化,通过“学生社区点单—社团接单—成果展单”闭环管理,形成学生自主创作的良性生态。目前,各类社团累计产出红色主题作品137件、网络宣讲作品110余件。 构建全链条长效机制 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西安电子科大以长效机制为支撑,贯通育人全链条各阶段。 在新生入学后,学校发布红色资源教学任务,以校史馆参观、红色剧本体验等活动,完善红色校史学习供给,构建“理论课程、导学实践、实景体验、社区熏陶”四位一体的沉浸式校史课堂。 此外,学校实施“红色基因接力”系列工程,组织优秀毕业生党员担任新生社团成长导师,从思想引领、技能传授、情感联结三大维度提升“传帮带”成效;举办“毕业生党员向祖国报到”大会,表彰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表现突出的毕业生典型,以毕业生榜样示范带动新生目标引领。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西安电子科大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校史教育新生态,让学生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历史变成可以触摸的剧本,报国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青春选择。”参与《永不消逝的电波》剧本创作的学生李明阳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