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高校新风
2025-07-20 星期日
武汉体育学院
以“四聚”强“四力” 打造特色体育思政

  近年来,武汉体育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深度融合,打造体育思政育人新范式,培养思想素质过硬、专业技能突出、勇担时代使命的高等体育专业人才。

  聚焦师生家国情怀,筑牢立德树人“同心力”

  党建引领固本,构建一体化体育思政工作体系。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二级学院具体落实、全校共同参与的体育思政工作体系。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获评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个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省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省级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个省级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3个省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6个省级名师工作室,推进思政育人、教学育人、科研育人一体化发展。

  理想信念强基,用党的创新理论推动体育思政凝心铸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五星五环”体育思政品牌、“一站式”体育社区、青年大学习、百生讲坛等系列教育活动为抓手,讲好党的故事和体育典型故事。近3年,学校连续获评全国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第十八届“大学生年度人物”推荐人选、青年五四奖章、大学生“自强之星”、优秀共青团员等国家、省级荣誉百余项。

  中华体育精神培元,践悟以体育人、兴体报国初心使命。在全国率先成立中华体育精神研究院,发挥中华体育精神中丰富的育人哲理和思政元素,运用冠军运动员独特资源,开展朋辈教育。王宗源、王子凤、尹成昕、孙嘉豪等一批冠军运动员与学生面对面分享成长经历、训练故事和比赛心得,用冠军运动员辉煌的竞技成就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激励师生勤奋学习、刻苦训练,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聚拢体育“大思政”体系,强化专业赋能“向心力”

  打造体育思政“金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程”建设,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讲授“思政第一课”,校领导讲授思政课、听思政课;先后成立中华体育精神研究院、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等,将中华体育精神、冠军故事、传统体育文化、红色体育文化、体育强国建设故事、“马灯精神”等思政元素建成教学案例,开设“冠军中国”特色体育思政课。

  创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开展“课程思政金课”项目培育,选树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90余项,与全国13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及40余所体育院校开展合作,获评首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个省级课程思政团队、1个湖北省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建成3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持续加强体育“大思政”队伍建设。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队伍建设,动员党政管理人员、思政课教师、学生干部、专业课教师、名师名导、离退休老同志、优秀校友、行业先进模范等师资力量,开展冠军面对面、“大思政”讲坛、宣讲报告等,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扎实开展辅导员培训,建设20个辅导员工作室,多名辅导员在省级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获奖,并有多人获批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立项。

  聚汇体育思政文化,激发体育思政“浸润力”

  多维矩阵联动,激活体育思政新引擎。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优化以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为核心,整合校内各部门、学院、社团、学生组织等新媒体平台的“1+N”新媒体矩阵,实现资源共享、内容共创,推动网络思政工作提质增效。结合学校体育特色和优势,将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打造“武小体说金牌”等主题网络文化品牌,让中华体育精神“活”起来,体育思政教育“动”起来。

  创新方式方法,打造体育思政新标杆。坚持“大思政”育人理念,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赛场、从线下拓展到云端,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全方位育人格局。学校2位教授受邀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授体育思政公开课。《武小体说金牌》《体育与人生幸福》《运动就现在——预防“糖爆表”指南》《大学之道》《冠军讲党史》等作品获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优秀奖。《悦读校园·声动武体——“听者”即是“读者”》获2024年湖北省全民阅读活动扶持资助。“2024年巴黎奥运会系列宣传报道”入选湖北省高校优秀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为你讲述‘一盏马灯’的故事”入选湖北省高校优秀短视频,“武汉体育学院官方微信”入选湖北省高校优秀新媒体账号,“德胜说球”入选湖北省高校优秀网络达人。《今天,为你讲述武体“一盏马灯”的故事》获2024年全国高校思政榜样引领优秀作品奖。

  培育校园体育特色文化,打造体育志愿服务品牌。推动思政育人空间延伸,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锤炼品德、增长才干。携手“姚基金”探索“体育院校+乡村学校”的帮扶模式,连续6年选送志愿者赴近300所乡村希望小学开展篮球、足球支教工作。学校入选团中央第24届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单位。“研支团”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报道,6个志愿服务案例入选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志愿服务典型案例,1名志愿者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聚合体育思政资源,提升人才培养“助推力”

  健全制度政策供给,打造全员育人机制。出台《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统筹推进各环节贯通、各领域联通、各方面融通的育人新局面,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和“大思政课”融合发展,建立“校党委—职能部门—院系—教师—辅导员”工作机制和后勤、图书、医疗、保卫等服务部门联动机制,落实全员育人工作体系,切实做到心中有思政、脑中谋思政、手中做思政,形成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育人格局。

  强化数字赋能,通畅全程育人路径。利用AI、网络调查问卷、网络行为数据等技术手段,持续多年对全校师生政治观点、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习状况、关注热点、生活需求等方面数据进行系统采集、动态观测与综合分析,通过数据信息,分析掌握师生思想动态,打通体育思政工作连接路径,有效提升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

  完善社区建设,提升全方位育人效能。优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深入推进辅导员进课堂、进宿舍、进网络,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生活,促学风、促成长、促发展的“三进三同三促”工作机制。每年组织开展暑期家访活动,从辅导员家访到校领导、各学院领导、学工队伍、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心理健康教师走进有需要的学生家中,把学校的关心关爱带给学生和家长。近3年,学校深入学生家庭开展家访近300次,形成《听他们说》家访故事集。

  (周光桢 夏臻 翁家宝)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4以“四聚”强“四力” 打造特色体育思政 周光桢 夏臻 翁家宝2025-07-20 武汉体育学院 2 2025年07月20日 星期日